图片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率先典型


梅河口市:转变发展方式 做强三大体系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发布时间:2019-06-17 16:26:00 作者  来源:吉林省率先办

  2016年以来,梅河口市严格按照《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要求,对标现代农业三大体系、20项重点任务,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农业农村“三年攻坚” “六大任务”,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压器”,走出了一条梅河口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围绕《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三年攻坚战实施方案》,制定出台了棚膜经济、食用菌和农家乐等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市财政列支1500万元用于扶持特色产业发展。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发展壮大了中药材、棚膜经济、畜牧养殖、休闲观光农业、食用菌栽培、绿优米种植、果仁加工等七大产业,全市发展绿优水稻48.6万亩、棚膜蔬菜5500亩、中药材5.4万亩、食用菌1000万袋,畜禽总量达到950万头(只),创建市级产业园区9个。实施了总投资达30亿元的吉林建设集团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城银信“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康美大米、平地参、有机肥等一批大型农业产业项目,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布局轮廓清晰,产业优势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引进增产增效新品种、新技术,在做优、做精、做大、做强上下功夫,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15亿斤阶段性水平。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创意农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市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农业60户,培育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4个。2018年,启动了全市“醉美乡村游、相约四季行”乡村旅游年活动,开展旅游景点宣传推介18次。

  二、培育新型主体,创新经营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培育家庭农场95个,总数达到165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16个,总数达到1868个。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中心平台,通过平台建设,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同时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万亩、总面积达到6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3%,推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步伐,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带来的小生产难以与大市场衔接问题。

  三、聚焦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5户,总数达到325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户、省级龙头企业8户、市级龙头企业50户,构建了以粮食加工、果仁加工、中药材深加工、畜禽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同步推进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成为世界最大的果仁加工集散地、亚洲最大的优质食用酒精生产地和中国最大的肥肝生产地,以果仁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市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被授国家级出口果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松籽产业贸易和加工示范区,2018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81亿元。积极引导龙头企,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资产融合、技术融合、体制创新等方式,建立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结机制,扩展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科教以及其他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17年被列为全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市,争取国家补助资金420万元,落实3个三产融合主体开展试点建设工作。争取国家投资373万元,新建农产品贮藏窑17座、组装式冷库22座、多功能烘干窑3个,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初加工对农业生产和精深加工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四、深化农村改革,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围绕自身发展和民生大局,积极挖掘结构调整、畜牧养殖、转移就业的增收潜力,研究制定我市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探索尝试通过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办法,认真落实低保、救助、保险、补贴等政策措施,确保农民持续增收。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07元,比2015年增长20.5%,实现了3年平均7%稳增长的好势头。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全市24个乡镇(街)、303个村,具备颁证条件的253个村全部颁证到户。我市土地确权工作得到了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全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模拟验收工作会在我市成功召开,为全省土地确权工作全面开展总结了经验。结合土地确权,积极开展“农地贷”,累计发放农地贷61笔2018.4万元,有效破解了农民贷款难、抵押难问题,盘活了土地资产,增加了农民融资渠道。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2017年完成解放街新城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303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1763个组级集体经济组织,已全面完成了“方案制定、宣传发动、资产清查、产权界定、价值确认、账目调整”等项工作。完成了国有农垦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全部移交社区。

  五、强化源头监管,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积极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健全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宣传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积极推广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和节能型农业装备,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全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28个、有机食品9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制定出台了《梅河口市关于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市财政每年对新评为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支持和奖励,充分调动了企业培育知名品牌的积极性。涌现出了以“梅河大米”“开口松籽”“梅河老窑”“梅河啤酒”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品牌。“梅河大米”和“吉林中兴果仁”被评为中国名牌,“梅河”牌大米先后被授予“中国自主品牌”“2017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帅猫”牌梅河大米、“富霞”牌梅河大米、“五塔”牌优级食用酒精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六、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016年以来,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3.3个百分点以上;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165万亩,推广农田统一灭鼠面积115万亩,共计增产粮食8000万斤,实现节本增效1200余万元;推广水稻病虫害航化作业面积31万亩,节约25-30%的农药使用量、节约90%的用水量,不仅省工省力节约成本,还提高防效,及时控制病虫危害;推广水稻机插抛摆秧技术8.9万亩,秧苗到本田不用缓苗,扩宽我市对水稻生育期的限制,适当栽培一些生育期长的品种,为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推广稻田养殖技术面积2.3万亩。新建设水稻智能催芽温室3个,提高水稻催芽育苗生产能力,带动3万亩水稻生产科学化,实现亩均节本增效50元左右。建设农业物联网数据采集示范点4个、村级信息服务120个,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

  七、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

  一是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整合国土、农发、发改项目资金5.2万元,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35万亩,总面积达到9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为农业提质增效奠定了良好基础,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积极开展“两区”划定。落实“两区”划定面积135.34万亩。其中,水稻生产功能区面积52.18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面积77.94万亩;大豆保护区面积5.22万亩,为稳定全市粮食综合产能、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健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投资7.5亿元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建成并投资使用;投资5.3亿元,建成了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集金融、冷链物流、仓储、监管、电子商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果仁加工仓储监管物流园区,并引入海关、商检、质监、银行等机构进驻园区,推进服务端口前移,实现果仁产业发展从原材料采购、融资到生产、交易一条龙。四是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全市农业耕、种、收和植保药械配套齐全,农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5.28%,比2015年提高9.55个百分点。

  八、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重大项目

  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建设中等城市的核心举措,充分发挥扩权强县改革试点的发展优势、政策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把握并用足用好国家在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利好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农村建设,成功引进康美药业、紫鑫药业、四环集团、中诚银信、江城建设集团、纳德果仁、弘越食品等领军企业,实施了农产品物流中心、果仁加工仓储监管物流园区、三产融合、康美优品米/有机肥/平地栽参系列产业化、现代农业示范区、正方农牧技术研发中心、动物疫苗生产线、医用食品、果仁精深加工产业园、五奎山文化生态旅游、紫鑫药业大健康科技产业园建设等农业重点项目,建设了工业新城、康美健康产业园、现代服务业示范区3个百亿元以上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刷新了梅河口农业的发展历史,为全市农业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打印』『关闭

line

 主办: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