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解读之产业兴旺

   发布时间:2019-06-17 16:36:00 作者  来源:吉林省率先办

——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乡村振兴专家组副组长 袁甲业

  在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以下简称《规划》),集中用三个篇章,即第四章“发挥资源优势,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五章“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第六章“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规划了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共规划设计农业农村产业三大行动,36个项目。为未来五年,在乡村振兴中推进农业农村产业兴旺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保障,没有产业兴旺就没有乡村振兴。吉林省是农业资源大省,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潜力巨大,科学谋划乡村产业发展,要建立起具有吉林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系,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加快提升我省农村产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能力、增长贡献能力。

  一、以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为核心,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吉林省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对保证国家粮食供给,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吉林省是老工业基地,在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农业农村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持质优量大值高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规划》站在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食品安全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市场需求,深度调整农业结构,“稳粮优经扩饲、兴牧精渔强特”的调整思路,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要求,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着重实施“两区”建管护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优质粮食工程、粮改饲示范工程、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程、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程。

  (一)以优质绿色为前提,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粮食有效供给能力。多年实践证明,我省粮食稳定的综合生产能力来源于技术进步和耕地建设。

  1.“藏粮于地”。核心在于依靠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持占补平衡,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坚持大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全省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7380万亩,耕地保有量稳定在9100万亩,耕地质量稳中有升;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县选择100个以上的乡(镇),每个乡(镇)建设1-2个10万亩规模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区,形成沃野平畴、旱涝稳产、绿色生态、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1000万亩现代粮食生产核心基地。

  2.“藏粮于技”。以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载体,集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良品种、精准化信息化管理技术、农田水利设施和奖补等激励机制,鼓励广大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参与建管运营,确保技术、管护责任到位。到2022年全面完成“两区”建设任务,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达到6500万亩,其中玉米达到5200万亩,水稻1300万亩,大豆生产保护区800万亩。

  3.安全保障机制。重点是深化储备粮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加快完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构建安全高效、一体化运作的现代化粮食物流网络,实施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工程。

  (二)以创建国家级食源性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和粮肉奶综合供应基地为主导,推动畜牧业发展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把握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大趋势,紧跟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坚持稳步发展猪禽产业、重点发展牛羊产业、加快发展鹿蜂等特色产业,不断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补齐我省畜牧业发展的短板,特别是抓住生猪北上的趋势,加大力度推进现代化规模化生猪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生猪加工业和营销服务业,全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200个、标准化示范场600个。加强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动物免疫、疫情监测预警、动物卫生监督和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增强疫情综合防控能力。

  (三)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吉林省是特色资源大省,特色农产品供给量大、经济价值高、对区域经济影响大,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以特色粮经、特色畜产品、水产品和林特产品为重点,创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聚焦、产业融合、历史文化厚重、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二是建设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与产品品质控制体系,全力塑造一批“中国独有、世界第一”的特色农产品大品牌;三是强力推进以人参为重点的北方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探索全面振兴北药的新途径、新方法、新举措;四是以做响小而美、优而精、特而强的长白山生态珍品品牌为重点,实施生态化开发战略,深度挖掘长白山自然资源宝库潜力,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和特产经济。

  (四)以水产健康养殖为目标,有序发展绿色精品淡水渔业。

  我省淡水面积较大,淡水渔业养殖潜力较大。大力发展标准化绿色生态健康养殖,科学划定养殖区域,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坚持科技兴渔,重点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工程,加快发展稻鱼稻蟹和冷水鱼养殖等渔业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到2022年全省渔业产值达到170亿元。

  二、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核心,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落实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提出的“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规划》中明确了18项重大工程、项目和计划行动,落实《规划》,必须从深层次破解“三大体系”,牢牢抓住“三大体系”建设的核心,突破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一)着眼销售、立足融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产品的销售,没有产品的销售就没有产业的价值。相当长一个时期,在建设农业产业中,我们更多地注重农产品的生产,而严重忽视了销售,即便“重视”销售,也只是以卖得出为核心,很少考虑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导致相当一部分农产品价格严重偏离价值,使得产业发展没有活力。因此,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必须把销售放在核心位置上,把价格与价值的统一作为前置条件,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体系。

  1.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兴市立县的产业进行系统谋划、聚力倾心。按照农业农村部划分的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11个大类行业。我省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是食品工业,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和饲料、烟叶产业四个方面。我省农业的突出特点就是农产品资源优势巨大、发展潜力巨大,当务之急是更新观念,把农产品加工业确立为振兴吉林的首选产业、首位潜力产业,推动全省依托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农产品供给基地,建设国家食品安全基地,扬吉林农业之长,迎接并满足新的消费升级需求。各地在大力谋划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要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成熟的推动县级工业集中区转向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把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留在县域。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集中在玉米加工业、水稻加工业、生猪加工业、肉牛加工业、肉羊加工业、肉鸡加工业、蔬菜加工业、特产加工业、农业副产物加工业等等。县域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有明确的发展定位与方向,有力度的支持政策,确保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发展之势。

  2.把发展现代流通业作为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我省农业的特点是质量好、数量大、商品率高,以此为前提,销售体系建设是全省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关口,不突破这一关,农业产业体系就是低层次、低效能的。解决销售问题,需要有三大突破:一是突破思想观念束缚,建立大销售观,坚持销售与消费同址化,改变生产与销售同址化的做法,也就是说,把销售的核心端口放在消费区,紧贴消费者;二是改变小而全的做法,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重视销售,但应坚持生产与销售相分离,解决销售人才紧缺,解决长生产短销售问题,解决卖出去就是好销售的问题,把生产(加工)做的更专业、更优质。三是加快专业化销售体系建设,尤其是坚持销售与消费同址化建设专业化销售体系,探索确定吉林省优质农产品(加工产品)的主销区,本着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主体参与的原则,在主销区建立大型销售企业,以此建立销售体系。

  3.坚定不移实施品牌强农战略。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我省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已经取得一定效果。强化品牌建设,仍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要务。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要坚决克服花拳绣腿思想,把真功夫下在品质上,没有品质,就没有品牌,品是内在核心,牌是外在表达;要坚持做优“吉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吉字号”公用背书品牌为引领,带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形成品牌矩阵。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加强农业品牌认证、监管、保护等管理。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千方百计把好农产品质量关,确保树起来的牌子不倒,有影响力的品牌青春永在。

  (二)以科学配置生产要素为核心,提升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规划》指出:以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大幅度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规模化、职业化、数字化、精准化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导模式,因此,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立足规模化、职业化、数字化、精准化,按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重新配置生产要素,达到要素配置效益和效率最大化。

  1.以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为方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科技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要素,加快构建以企业(新主体)为主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包括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重大产品开发、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等,探索建立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创新联盟、创新中心“三位一体”的创新平台,省市县“三级一网”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2.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数字农业。着力建设数字农业云平台、建设农业基础数据库、发展农业数字经济。把庞大的数据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紧密联接起来,充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直接或间接获取数据,强化数据库建设、数据技术创新、数据基础设施和数据分析应用,让数据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基础和推动作用。

  3.以提升农业生产要素为核心,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规模化设施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加速推进全程农业机械化,建设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率先在中部粮食主产区实现玉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立足提高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水平,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传统小农经济升级为规模经营的基础。要坚持把小农经济汇聚成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护土地经营权,建立有效的流转服务平台,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在改革中强化为土地经营权赋权,扩展权能,真正推进土地有序、有效流转。同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和农垦管理体系与经营机制改革。

  2.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2019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突出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推动家庭农场快速发展,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能力;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计划,建立农民合作社经营规范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信用制度,提高农民合作社运管能力;全面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培养大批农业职业经理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管理水平。

  3.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导,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基本完成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要全面推行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或合作社。推动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让集体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4.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在小农经济向规模经营转换时期,保护小农户利益,落实相关政策十分重要。要引导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引导小农户从分散经营走向新的联合与合作,建立高效的服务组织,加大对小农户的服务力度,推动小农户走向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防控小农户经营风险,全面保护小农户的各种利益。

  三、坚持一体设计、同步推进、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产业部门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则是一个广大区域的现代化。乡村产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产业,制约因素很多,需要改善的条件也很多,要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一二二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立由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一)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放在首位。现代产业发展的突出特征是产业界线越来越模糊,产业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核心是一二三产业依靠利益连接融合,融合后能够达到利益最大化,充分保护和支持三次产业部门的利益提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首先要坚持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在一二三产业间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连接模式,充分保护一二三产业利益;其次是把销售作为融合的根本,通过良性的营销达到保护全产业利益;再次把生产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根本保证,质量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大计,高品质永远是产业常青的基础。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的基础和保证,切实加大力度,推动其真正融合,奠定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

  (二)坚持推动智力下乡,用创业拉动就业。农村创业的基础是人才和环境,农村就业的基础是不断生发与成长的企业。要坚持强化环境供给、政策供给、服务供给,建立起要素充分流向农村的体制机制,让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无障碍流向广大农村,在广阔天地上,让人才大有作为,形成各类人才齐聚乡村创业的新潮流。要坚持建设好农村创业支持平台,探索建立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体系和新方法,建立支持人才乡村创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资源供给政策、基础支持政策、跟踪服务政策,确保人才乡村创业的可持续性、高效性。要强力推进“三乡”(在乡返乡下乡)创业,建立有效的“绿色通道”“绿色成长空间”,为“三乡”创业提供项目设计与谋划、项目评估与对接、创业实务指导、创业孵化平台、企业成长服务等等。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各类人才乡村创业,建立并落实好人才激励、教育培训、资金奖补、金融支持、社会保障等创业就业支持政策,强化创业就业援助,为有识之士提供均等的创业机会,让广大农村成为成就创业者梦想的理想天地。要把建立乡村企业与推动企业持续快速成长作为乡村创业与就业的根本,企业是乡村振兴之基,实施《规划》,要把促进乡村企业发生与快速成长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措施和保障措施来抓,创造一切条件和可能,让乡村企业快速成长。

  (三)坚持多功能开发、多元化发展,振兴县域经济。县域是乡村区域集合体,县域经济发展与否,取决于乡村经济发展。就吉林省而言,县域经济发展要做三篇文章。一是以农产品加工业或者食品工业为核心,构建县域工业体系,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坚持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立县兴县,把目标、资源、政策、人才、资本、技术集聚到重点产业上来,一届接着一届、一代传承一代,凝心聚力,形成一贯的思路、有力的措施、落地的机制,调整完善提升工业集中区,形成要素集聚、产业集聚之势。二是千方百计导向人才,人才兴、产业兴、县域兴,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核心并不是以高端为标准,而是以实用为标准;坚持引育结合,以育为主的思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由于县域环境、条件、待遇等思想因素的影响,引进人才的可能性比较小,特别是引入中高端人才更难,必须坚持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管用人才,培育人才一方面是政府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的责任,必须在岗位上培养人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人才最好的成长环境是实践,政府制定政策必须有力利于各类主体都有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持续动力。三是持续强力优化县域发展软环境,一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给企业松绑,为企业发展创造好的软环境,让企业在县域办事不再难,另一方面,推进监督制度改革,坚持清除“小鬼当道”,确保项目、人才、资本、技术落地时没有任何障碍,再一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尤其是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速向人才敞开农村大门,吸引人才进入广大农村创业。

  总之,乡村产业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做足做好这篇文章,还需要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共同克服不利因素,共同推进改革。当前,目标已经十分明确,任务十分清晰,一心一意抓落实已经成为最现实在的选择,只有全面贯彻落实好《规划》,吉林省的乡村振兴才能稳步推进,取得实际效果,农业农村现代化得以平稳推进,吉林振兴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打印』『关闭

line

 主办: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