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无障碍浏览

搜索热词:

农业 省情 蔬菜 农业农村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发布 > 市县要闻
都兴海的稻田生意经

  秋风拂面意渐凉,收割打场稻飘香。10月的舒兰,稻田里稻农挥舞着镰刀,加工厂里机器高速运转,运粮车成排接队出城……丰收的场面酷似电影大片。

  “今年粮食丰收,我这210公顷地,收入120万元左右。”说这话的是舒兰市龙兴家庭农场理事长都兴海。

  今年45岁的都兴海是吉林市劳模、优秀人大代表,也是舒兰市法特镇王大村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他用汗水拼洒出一片稻香天地。

  时光针拨回到1984年,正在上小学的都兴海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时,路过自己家的稻田,看见胃病缠身的母亲在稻田中忙碌的身影,带着泪花的他飞奔进稻田中帮着干起了农活,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农事,从那之后,他便成了家里种田的成员之一。

  “那时候我们家有两公顷多地,又包了两公顷多地,从种到收全靠人工,根本没有农用机械。拼死拼活地干,每亩地能产1400斤水稻。”都兴海回忆。

  按照1984年水稻每斤4毛钱左右的价格,都兴海家也是那个年代的万元户,可是对于有6个男孩的家庭,还是不富裕,几个哥哥相继结婚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欠了2万多元的外债。

  1991年,19岁的都兴海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

  那一年,他职业高中毕业时,他的母亲去世了,面对家里的困境,他跟着父亲下地种田,当上了职业农民,一种就是几十年。

  扎身乡里的他一步一个脚印,跟着父亲种地、干大米加工厂,日子越过越好,虽然有外债,但活得很有奔头。直到1995年,一场大水将他自己和承包的5公顷多稻田淹没、颗粒无收,那年他家的总收入600多元,外债增加了5万元。

  就在这艰苦的生活中,都兴海遇到了他的另一半。“我们家那时很穷,我媳妇没要彩礼,就做了几床被子。”他说。又多了一份责任的他,励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妻子两个人不辞辛苦,养鱼、开小卖店、包地种田……2001年,水稻价格涨到了每斤1.4元,种了5公顷多地的他迎来了“春天”,卖了粮、还了债,手里还有了近两万元的积蓄。

  有了家底的他,大刀阔斧地大干了起来。2005年,全市通乡道让他看到了机遇,道路畅通,粮食运输方便了,他一下就承包了村里30多公顷的集中地,卖了粮后,他和妻子搂着近10万元的卖粮款乐得半宿没睡着觉。

  自己的生活好了起来,他还惦记着村里的百姓。2013年,在兄弟的帮助下,都兴海成立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着村民共同致富。如今,他的家庭农场已拥有种植面积200多公顷,年产水稻370万斤,产值达600余万元,带动村民500多户;拥有11台大型插秧机、11台大型拖拉机、3台植保机、2台秸秆打包机等农用设备。今年,又新上了烘干塔设备,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规模化生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农业大县的舒兰市,紧抓地处北纬43度黄金水稻种植带的优势,积极打造舒兰大米品牌,越来越多的生意向都兴海扑面而来。2016年,中粮集团与他签订了每年2万亩的订单种植合同;近日,山东豪德集团与他的家庭农场以每斤7元钱的价格签订了每年3万斤的销售合同,都兴海的“稻”路越走越宽。

  “小时候烧火的柴禾都不够用,现在秸秆需要回收;从前种地累哭过,现在全程机械化;从前种的是普通水稻,现在种的是稻花香;从前借钱过日子,现在带着别人赚钱。”几十年来的变化让都兴海感慨万千。

  对于未来,他计划着不断将自己的事业做大,不断带动百姓致富,持续为乡村振兴助力,让自己的儿子继续接代传承,将自己的农场做成百年企业。

  畅想未来,他说:“那时候国家越来越强大,我应该是背着手出谋划策,几百亩的稻田三四个人就可以种完,但我会教他们‘有苦才有甜’。”

打印
访问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链接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备案号:吉ICP备2022007799号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486号   联系方式:0431-88906486
网站标识码:2200000037    公安备案号:220104020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