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扩能升级
吉林省新农村办 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有效破解经济危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之举,也是我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的根本所在。当前,我省农业农村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结构调整升级的攻坚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期,牢牢抓住发展机遇,深入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因素,积极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扩能升级,应该把主攻方向和基本着力点敲在大力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上,走具有吉林特色的“三化”统筹之路,不断丰富农业农村发展内涵,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 一、统筹“三化”建设,重要在于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我国是拥有13亿多人的人口大国,用占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更加重视农业发展。借鉴国际发展经验,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谁重视了农业的发展,夯实了农业这个基础,谁就赢得了主动,国民经济就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也就得到平稳顺利的向前推进。特别是吉林省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农业资源大省,有着建设粮食大省、牧业大省、北方特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和农村经济强省的重要基础和巨大潜力,就应该比国内任何一个省份都要更加重视现代农业建设。吉林省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好重工轻农的思想,关键是要破解好以下3个方面问题:一是粮食产能不断释放问题。吉林省粮食产量在“十二五”期间要登上600亿斤的台阶,“十三五”、“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对粮食需求的不断扩大,我省有责任、有义务进一步扩大粮食产能,不断挖掘增产潜力,主要是以实施再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规划为重点,着力实现农田水利化和农业的机械化,要把建设旱能灌涝能排、培肥地力的高标准农田和实现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作为主攻重点。同时,也要解决好种子产业发展问题。二是粮食生产效益综合提高问题。就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精品畜牧业,实现粮食过机、过腹多重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省要坚持这一大战略,必须一以贯之、毫不动摇。三是深度开发特产业问题。我省东部山区尤其是长白山区域特产业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基本上处于原生态生产和原料出售状态,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无论是人参、鹿业、中药材,还是食用菌、山野菜、林蛙,等等,都将成为我省新兴的战略产业发展重点,我省要加快开发,尽快释放特产业发展潜能。 二、统筹“三化”建设,关键在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由于过去我国长期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壮大工业,依靠农村奉献发展新兴城市,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农村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开始实行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虽然农村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但是相比城市来说,农村发展总体落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村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且改革开放成果全民共享也成为了空谈。当前,我国整体上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每年将以增加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城镇化建设。这次省委九届十次会议讨论研究了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提出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推动,长吉一体化率先带动,东中西部区域联动,城镇乡村共进互动,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全省城镇化,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惠及百姓、具有吉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城镇化建设,要突出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两个重点,坚持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两个轮子驱动,依靠城镇建设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因此,在思想上,要防止出现重视城镇建设忽视新农村建设问题,要把农村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切实改善农村民生。着力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开展农村公路网化工程建设,新修农村公路总里程5万公里,力争村到屯实现路面硬化,推进村内客运站点建设;新解决4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总投入45.2亿元,新建农村变电站77座、扩建改造142座,新建改建66千伏线路2720公里、10千伏线路6872公里,新建4千伏线路5192公里,基本解决农业生产用电不足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秸杆气化,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10万户,大型秸秆气化站达到100个,综合开发利用农村风能、太阳能和小水电,形成清洁能源体系;全面全省74万户完成泥草房改造任务,实施好农村“暖房子”工程,推行统一建楼和社区化管理,改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坚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十二五”期间,在完成现有1000个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再启动1000个示范村,使示范村总数达到2000个。使示范村具备吸纳人口、聚集资源、发展产业、活跃流通、社区管理的功能,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健全、文化生活丰富、管理民主规范的农村新型社区。大力实施万村提升。全面完成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为内容的“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任务,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为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要切实落实好加强规划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帮扶制度、创新工作机制等各项措施。 三、统筹“三化”建设,根本在于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的全部历史就是农民发展史。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70%,农民是大头。尽管我省城镇化程度达到50%以上,但由于场矿、林区人口较多,实质住在乡村的人口仍然达到60%以上。解决好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最艰巨、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也是统筹“三化”建设的根本所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首先,要善待农民。对农民要有真情实意的感情,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着强烈的感情做好“三农”工作。要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真正让农民多得实惠,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普照农村、惠及农民。要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住房、出行、饮水、教育、文化、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各种问题,保障农民群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活有所乐。其次,要提升农民。当前,我省农民总体素质较低,文化程度不高,一方面造成农民创业就业、转移劳务输出能力较差,除了从事蔬菜、瓜果和农村建筑行业外,对于搞工艺性、创造性的职业很难问津;另一方面农民总体收入较低,工资性收入远没有达到30%,与发达地区工资性收入占主要地位形成巨大反差,特别是农民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人员更少。提升农民最重要的是加强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大力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农民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加强农业实用技术、配套技术的培训教育,确保全省所有的农民在种好地的基础上,掌握一项致富技能,拓展一套致富方法,开辟一个致富门路。第三,要富裕农民。当前,我省农民总体收入在全国位居前十名,尽管收入水平较高,但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增收后劲不足的问题,与省委九届十次会议提出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要求,促进农民增收的难度和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要富裕农民,必须稳住粮食收入的大头;要坚持多业并举、多业增收;要大搞劳务输出,推动劳务增收;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增收;要增强抗灾、避灾、减灾能力,促进农民减损增收。
(2010年9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