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民创业,是农民充分就业、加快增收致富的重大举措,是农民向市民转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根据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切实抓好农民创业,实现农民创业带动就业,我们先后深入到辉南、公主岭、长岭、扶余等4个县(市)及其8个乡镇、16个村和20多户企业进行专题调研,重点研究农民创业特点、现有条件、外部环境及对策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创业的基本特点 从调查情况看,随着农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民创业主体、领域、空间和形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农民创业主体由传统能人向新型农民转变。农民创业起步阶段,村组干部、能工巧匠和农村经纪人为创业主体。近几年,通过多种形式培训,一批新型农民走上创业道路,还有来自农村的大专院校和技校毕业生也加入农民创业队伍,使农民创业主体由传统能人向新型农民转变。辉南县抚民镇现有86户木制品加工企业,基本是当地能工巧匠创办的。经过多年培训和实践锻炼,多数创业者已成为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在此基础上,又有一批返乡农民工和17名大学和技校毕业生从事木制品加工业。如今,全镇木制品产业已由家庭作坊变为工厂化经营,年产值2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0户,其中超500万元的6户,超1000万元的2户;从加工白茬桌椅发展到生产餐饮、会议、办公桌椅等1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还出口日本、韩国、西欧等多个国家,被誉为“关东木椅第一镇”。2009年,实现产值1.2亿元,比创业初期翻了5番;安置从业人员3500人,成为全镇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载体。 (二)农民创业领域由家庭副业向兴办产业转变。农民过去常说,“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种菜赚零花钱”。那时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仍然属于家庭副业的范畴。近几年,一些地方农民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兴办畜牧业、园艺特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长岭县长岭镇北门外村有31户农民发展蛋鸡养殖业,户均养殖规模在5万只以上,每年户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农民宋长海养蛋鸡5万只,纯收入达到80多万元。三青山镇三青山村有150户农民发展马铃薯产业,占全村总户的80%;种植马铃薯1000公顷,并兴办粉条加工企业,打出三青山粉条系列名牌产品,仅全村人均马铃薯种植和加工纯收入就达到5000元,占农民全口径人均纯收入的62.5%。 (三)农民创业空间由就地就近向城镇拓展转变。农民兴办种植、养殖等非粮产业,往往从就地就近起步。随着规模的扩大,市场需求的拉动,社会化服务的吸引,产业链条开始向城市城镇延伸。农民创办加工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及其他类型的第三产业,往往一开始就以城市城镇需求为目标,使产业在那里生根发展。据扶余县调查统计,在全县农民创业队伍中,到县城及大中城市创业的农民占66.8%,在小城镇创业的农民占13%。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近几年到小城镇创业的农民越来越多。2009年,扶余县有33个返乡农民工到三井子镇、新万发镇创办各类经济实体,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多万元。 (四)农民创业形式由自发为主向有序组织转变。过去,农民创业基本以自发为主,产业发展带有很大盲目性,甚至由此导致大起大落。为有效解决农民创业盲目性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注意加强组织引导和政策扶持,并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帮助农民创业主体进入市场,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创业的组织化程度。从调查情况看,4个县(市)都制定一系列扶持农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并通过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创业,使农民创业进入组织化的轨道。扶余县成立木业协会后,通过开展行业自律,加强组织协调,衔接产销关系,使107户木制品加工企业都得到发展壮大。长岭县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民创业,全县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3个,其中从事种植业的51个,养殖业的85个,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67个。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的农民创业,多数效果都比较好,并逐步做大做强产业。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八家子村,成立牧业合作社以来,组织全村126户农民发展生猪养殖业,先后建立5个牧业小区,还新上种猪繁育场和饲料加工厂,合作社对养猪农户,统一供应仔猪,统一提供饲料,统一进行防疫,统一销售产品,使生猪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村生猪饲养量达到6万头,户均养猪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也获得可观的收入。与此同时,还成立棚膜蔬菜合作社,组织农民开发建设136栋棚膜蔬菜。 二、农民创业的现有条件 农民创业必须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足够的创业资金、较强的创业本领,而且必须把这三个条件有机统一起来。当前,推进农民创业有利条件很多,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农民创业意识日益强烈,但存在诸多后顾之忧。许多农民认识到,要实现增收致富,光靠种粮收入是难以办到的。因此,农民把增收致富的取向放在创业上。据对辉南、公主岭、长岭、扶余等4个县(市)的调查统计,70%以上的农户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多数不重操旧业,重点围绕非粮、非农产业进行创业。一些大专院校、专业技校毕业生返乡后,基本都走自主创业的路子。尽管如此,农民对创业的认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原因是农民有后顾之忧。农民创业最大问题是怕担风险,在缺乏规避风险政策措施的情况下,一旦遇到风险农民怕血本无归。一些想离土离乡创业的农民担心政策补贴、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享受不到。还担心土地流转出现麻烦,怕到城镇创业生产生活困难没人帮助解决。 (二)农民资金积累逐步增多,但创业投入明显不足。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2009年达到5266元,剔除农业再生产支出和家庭生活费用,应该有一定的资金积累。调查的4个县(市),农民人均收入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积累资金会更多一些。长岭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 农民人均储蓄1.2万元,户均储蓄达到5.2万元。从农村储蓄分布情况看,30%的农民占有70%的农村储蓄,这部分农民可以解决创业起步阶段资金问题,但做大产业就显得投入不足。其余70%的农民,即使按照平均储蓄5.2万元计算,就连建一栋棚膜蔬菜温室都不够,由此可见,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农民创业的瓶颈。 (三)农民自身素质有很大提高,但创业本领仍然不强。据扶余县调查统计,在全县25.4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4.1%,可以说具有创业的文化基础。这些农民尽管文化基础较好,但缺少专业技能和本领,难以适应创业的需要。2009年,全县经职业技术培训并获得技能鉴定证书的农民仅有714人,占总数的0.28%。农民缺少专业技能,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创业的突出问题。 三、农民创业的外部环境 农民创业涉及多种产业,牵动着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和地方都十分重视农民创业,出台一些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开始形成推动农民创业的良好氛围,但一些关键性政策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一)创业扶持政策正在实行,但农民创业环境亟待改善。我省从有利于农民创业出发,省政府已经印发《促进全民创业若干政策》,各地也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推动农民创业热潮的快速兴起。从调查情况看,各地都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降低农民创业门槛。对进入城镇创业的农民,比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实行一些解决创业场地的政策。还鼓励发展农民创业服务,对效果明显的实行奖励政策。在政策的拉动下,调查的4个县(市)都有一大批农民走上创业道路,很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成功。辉南县建立抚民木制品农民创业园区,15户企业进入园区很快得到壮大。扶余县组织农民进入县工业园区进行创业,还组织返乡农民工进行集中创业,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尽管如此,各地感到还有关键性政策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民创业贷款难解决,即使是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规定农民可以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及房产所有权作为担保抵押贷款条件,但到金融部门贷款却难以落实。各地有不少担保机构,但担保对象是现有中小企业,基本没有开展对农民创业贷款担保业务。当前,为农民创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少,目前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而且贷款能力很有限,难以满足农民创业的资金需求。许多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民,就是因为得不到贷款,使良好的创业愿望被扼杀在萌芽之中。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民进城创业用地问题难解决,离土离乡农民创业的重点取向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当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还没有突破,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780平方公里,但对对农民创业用地还没有统筹安排。各地尽管建立各类园区,主要目的是招大企业大项目,而农民难以进入园区进行创业。辉南县木制品创业园区建立后,仅用地1万平方米就需交征地费120万元,有61户企业因承担不起征地费及重建厂房、重购设备支出而不能进区发展。很多园区尽管长期闲置,也因诸如此类问题制约,致使农民创业用地问题难以解决。 (二)创业培训经费已经建立,但农民创业培训亟待改进。近几年,国家实行一系列农民培训政策,去年又建立农民创业培训经费400万元,进一步加大农民创业主体培训力度。2009年,全省仅经过“蓝色证书”培训,农民获得专业技能证书的就达到22821人。调查的4个县(市),多数有专业技能农民都进行创业,并且创业成功率达到较高水平。农民创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重点不突出,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创业主体是村组干部、返乡农民工、能工巧匠、农村经纪人,有文化的农民,而对这些创业主体没有进行重点定向培训。培训内容偏重于农业技术,而对创业项目开发设计培训不够,而农民最缺的是上什么项目、怎样上项目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创业服务培训缺失,特别是对创业服务人员如何帮助农民上创业项目、办好创业项目培训不够,由此产生创业服务不到位、服务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 (三)创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但农民创业服务亟待加强。近几年,各地相继建立技术指导、专业合作和创业培训等服务体系,对农民创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长岭县232个村建立20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农民互助合作推进农民创业,在解决资金、技术和产品销售问题上见效明显。2009年,全县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发展棚膜蔬菜产业,公路沿线的9000多农户建起1万多栋棚膜蔬菜。当前,农民创业贷款担保体系没建立起来,贷款担保只靠其他担保机构很难办到。创业项目开发设计服务体系也没建立起来,农民创业苦于没项目,不知道如何上项目。农民创业组织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进城创业和域外创业都缺少服务主体,这给农民创业带来诸多困难。 四、推进农民创业的对策措施 推进农民创业,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着力改善外部环境,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农民创业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农村建设、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北方特产业大省建设、鼓励发展标准化牧业小区、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政策,对农民创业实行重点倾斜。加大绿色食品扶持力度,对农民创业开发绿色食品实行以奖代补政策。落实好对新创办主营业务收入5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扶持政策,实行3年内免收或暂停各类收费政策和当地财政补贴政策。积极整合有关农民创业扶持资金,建立省市县农民创业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农民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开发设计,创业项目建设跟踪服务、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建设、农民进入园区创业补贴。省农民创业扶持资金,从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出发,当前安排5000万元为宜,今后根据省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增加。按照创业带就业的要求,应把“阳光工程”、“春风工程”、“绿色证书”“蓝色证书”等培训资金有关农民创业部分及农民创业培训经费,一并纳入省农民创业扶持资金。 (二)改善农民创业信贷服务。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有关金融部门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加强信贷担保服务,现有担保机构应开设农民创业担保业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创业担保机构。完善农民创业贷款抵押办法,农民政策补贴可以用于创业贷款抵押。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资金互助社,规范和引导民间信贷,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多渠道为农民创业提供信贷服务。 (三)强化农民创业培训功能。改进农民创业培训,选择重点县(市)建立省农民创业培训基地,选准创业主体进行重点定向培训。培训内容应作适当调整,不仅要培训农民创业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培训企业管理知识,重点培训项目开发设计。强化农民创业培训服务。对农民创业实行跟踪服务,既要帮助农民选准项目,又要帮助农民抓好创业项目孵化,下功夫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落实好农民创业孵化基地扶持政策,经市(州)、县(市)政府和省主管部门认定的农民创业孵化基地,3年内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优化农民创业整体环境。推进农民创业,必须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服务环境,切实帮助农民创业排忧解难。农民创业确保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土地流转实行规范化管理,特别是维护好离土离乡创业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建立健全农民创业服务体系,实行扶持和鼓励政策,进一步增强农民创业服务功能。当前,应着力解决农民创业特别是进城创业用地问题,今后建立县域工业集中区,亟待制定并落实农民创业用地规划。实行鼓励农民进入园区创业政策,对农民进入园区创业免收或减收缓收园区建设费,可以分期缴纳征地费,切实降低农民创业成本。牧业小区、棚膜蔬菜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列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主要为农民提供创业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农民创业园区。 (五)加强农民创业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都应成立农民创业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并实施农民创业规划,协调解决农民创业中的重要问题。省农民创业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管省长任组长,农业、财政、民政、国土资源、人事劳动、外贸外事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农委,负责组织协调日常工作。要加强农民创业办公室建设,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和综合服务的职能作用。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创业组织化程度。要宣传和鼓励农民创业先进典型,对推进农民创业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要切实抓好农民创业组织服务工作,对进城创业的农民,由有关部门共同建立农民创业服务平台,为农民进城创业提供多种服务;对进入口岸城市和境外创业的农民,商务、外事、海关等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为农民创办外向型产业提供综合服务。
(2010年4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