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云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深入挖掘,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近年来,我厅始终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立足挖掘农耕文化中的宝贵智慧和经验,深耕历史文脉、发掘农耕渊源、加强保护利用。一是注重传承保护。目前我省已有吉林和龙林下参—芝抚育系统、吉林长白山人参栽培系统等5个传统农业系统相继纳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保障粮食供给、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农耕文化、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发掘好、利用好、保护好、传承好以人参为代表的农业文化遗产,正在推动吉林长白山人参栽培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力争填补我省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中的空白。二是积极组织申报。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申报机制,正在积极组织开展我省农业文化遗产推荐工作,推动吉林前郭查干湖渔猎文化、吉林东丰梅花鹿养殖系统等入选国家第八批遗产名录。三是建立资源库。结合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工作,系统整理并记录吉林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内涵、价值和保护措施,建立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做好影像保存和数字化记录。四是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协调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资源,进一步加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盘活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支持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结合农时、节气,开展特色文化旅游、科普宣传活动,展示优秀农耕文化。二是鼓励农民群众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通过非遗传承、民俗活动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提升农民群众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结合乡村产业发展实际,鼓励各地将农耕文化元素融入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中,打造一批具有深厚农耕文化底蕴的乡村产业品牌,有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我厅将联合相关部门,指导各地进一步开发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文创商品,举办系列农耕文化主题旅游活动,以文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三、强化研究,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
我厅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着力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专家库。在省农业农村厅项目管理专家库中增设乡村文化建设—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专家库,面向全省公开征集从事或研究农耕文化保护、农业历史与文化、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产业等方面专家,为开展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推选、发掘保护政策研究等提供评审和咨询服务,目前已征集入库专家15人。二是大力加强耕读教育。推动全省涉农本科高校探索开设耕读教育课程,将耕读教育、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吉林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增开《大国三农》《中华农耕文明》等课程;延边大学构建全过程贯通“耕读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吉林农业大学依托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构建“耕读教育+劳动教育+义务劳动”“农耕实践+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新农科教育培养体系,切实增强学生强农兴农素养和能力。我厅将持续支持高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智力优势,围绕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以及对于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等开展全面系统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服务。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与相关部门合作,通过开设培训班、讲座、实践指导等方式培养熟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本土人才。支持高校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
感谢您对我省农业文化遗产的关注与支持,也请您继续建言献策,帮助我们进一步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5月19日
(联系人:刘先哲,电话:8891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