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W222号委员提案的答复(吉农议案〔2025〕18号)
2025-06-25 15:01:18
来源:  

李莉委员:

您(贵单位)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以发展农村特色种养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培训及宣传工作,提升公众对特色种养业的认知

近年来,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我省持续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力度,着力打造一支与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十四五”以来,采取“线上+线下、理论+实训、培训+跟踪服务”的“三结合”模式,持续提升农民产业发展能力、生产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素养水平。累计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7万余人。按照种植业、养殖业、特产、农林牧渔服务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采取线上培训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截至2025年4月23日,完成线上培训21.31万人,其中,家庭农场带头人12.02万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4.03万人,其他新农人5.26万人。制作粮食作物种植技术、手机直播带货实操、农产品加工等各类课件1045个,播放量达到366.7万次,人均学习时长达16.2小时。在辉南、梨树、伊通、镇赉、前郭开展了5期线下培训班,线上同步直播,现场参训学员1430人,网上学习人数达到75.8万人次。通过线上问卷、电话回访等方式,随机选取6155人开展了培训效果评价。总体上看,大家普遍认为课程丰富,想要学习的内容基本都有。通过培训,提升公众对特色种养业的认知和发展园艺特产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优化从业结构激活生产潜力

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人才工作举措,继续贯彻落实人才政策3.0版,针对优化农村从业结构、支持青年返乡创业等建议,深化乡村振兴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一是持续推进乡村人才职称评审工作,重点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职称评定,对取得高级职称的乡村人才给予3000元/年补贴,近三年累计评审乡村振兴人才高级职称900人,初中级职称3400余人,树立扎根乡村的鲜明导向。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依托技工院校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产品经纪人等专项培训;二是加强返乡创业扶持,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青年给予最高20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支持。

三、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落实中央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项目5043万元,落实省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项目1000万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夯实组织基础,提升经营质量,强化服务带动能力。配合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开展粮食仓储实施建设项目,支持适度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及扩建粮食仓储设施。目前,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8.7万家,其中农民合作社约7.8万家,家庭农场10.9万家。新型经营主体在全省特色种养殖业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了全省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四、完善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

(一)加强金融支持“三农”政策制度建设。一是制定印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吉林监管局办公室关于高质量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吉金办发〔2024〕103号)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吉林监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吉林省普惠金融工作要点的通知》(吉金办发〔2024〕198号),从有力有效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保持涉农信贷支持力度、改善涉农信贷供给结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多个方面,持续引导金融业务向农村延伸,促进金融机构在“三农”工作中积极发挥金融服务支撑作用。二是与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吉林证监局、省委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转发〈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的通知》(吉银发〔2024〕86号),结合我省实际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在推动我省乡村全面振兴发挥更大金融支持作用。

(二)助力金融服务农村特色种养行业发展取得实效。

1.加大涉农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鼓励支持辖内各银行机构结合我省实际,满足涉农主体的差异化融资需求,持续推动金融产品体系建设,丰富信贷产品种类。工行吉林省分行依托“种植e贷”“养殖e贷”平台,进一步扩大品种覆盖面,服务细分种养殖领域市场,上线玉米、水稻、人参、木耳、梅花鹿、肉牛、羊、肉鸡、苗木、灵芝、大豆等10余个品类,截至2024年末已为5700余户涉农主体提供金融支持17.11亿元;农行吉林省分行大力推动服务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发展,围绕全省肉牛屠宰加工量“倍增计划”,创新“牛链e贷”产品,服务肉牛全产业链各规模主体,为龙头企业“皓月集团”授信16亿元;邮储银行吉林省分行根据省内乡村特色产业上下游客户的资金结算和经营周期特点,围绕省内“十大产业集群”,积极推广“黄松甸木耳一农易贷”、“东丰梅花鹿-吉鹿贷”、“通化人参-优质贷”等特色行业产品,提升农村金融产品供给能力,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截至2024年末,已累计向人参、木耳、花生、梅花鹿等特色产业投放贷款115亿元,贷款余额24.38亿元;吉林银行联合高标准仓储方、粮贸数字供应链服务公司打造“吉行版粮食银行”,推出“吉粮易贷”供应链金融产品。截至2024年末,“吉粮易贷”产品累计投放84笔3.6亿元,通过粮食产业数字化供应链服务,有效支持农业种植业发展。

2.提升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效率。一是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在乡镇、村搭建惠农金融服务站,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和渠道服务覆盖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二是鼓励银行业机构持续加大县域网点数字化转型,提高效率,以线上产品和服务实现客户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满足辖内农户金融服务需求,为种养等农业生产活动提供金融服务保障;三是督导辖内银行业机构因地制宜选择服务覆盖方式,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截至2024年末,全省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保持全覆盖。

3.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整村授信”,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指导辖内农合机构继续深入推进“整村授信”工作,依托农信系统网点和人员优势,借助地方政府力量,深入全省九千多个行政村,以村屯为单位,开展信息建档、评级授信工作,精准掌握每个家庭资产负债情况,截至2024年末,“整村授信”保持全省行政村100%覆盖,全省农信系统预授信客户113.5万户、金额937.7亿元。

4.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一是配合吉林省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印发《吉林省2024年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吉农保字〔2024〕1号),明确2024年农业保险总体要求、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继续在全省实施落实玉米、水稻、小麦完全成本保险政策,2024年全年玉米、水稻、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合计承保面积7234.67万亩,占三大主粮作物保险总承保面积的93.62%。二是抓好农险承保理赔工作。组织召开2024年遴选入围机构监管会谈,督促做好工作交接,确保保险服务不断档。针对汛期各地农田受灾情况,立即启动灾害监测机制,组织召开督导会、印发相关文件,持续督促保险机构开通绿色通道,全力做好保险理赔服务,率先完成预赔付,得到各级政府充分肯定和受灾农户的一致好评,全面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保险理念。

五、健全服务体系助力行业发展

全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有吉林农大、省农科院、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广校等农技推广及技术服务单位,为全省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保障,提高了特色种养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同时,设立了12316专家热线、12582短信平台和“吉农云”网络平台,为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方便条件,有利促进了全省特色产业的发展。

下一步,我厅将会同协调相关部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强化政策和金融服务,持续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产业支撑。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5月26日

(联系人:于金库  电话:15104488511)

分享到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