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07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吉农议案〔2025〕71号)
2025-06-25 15:40:20
来源:  

毕志杰代表:

您在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网络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第0078号)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进展成效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共有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机构1250家、农技人员10594人,主要围绕种植、水产、畜牧、农机4个领域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同时,要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决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5%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连续4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2024年达到853.2亿斤、居全国第4位、首次跨上850亿斤台阶,单产达到每亩971.7斤、居粮食主产省第1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吉林新贡献。去年重点做了以下工作:在人员培养上,采取“线上+线下”“理论+实际”的教学模式,开展分层分行业培训537期、1.55万人次,实现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全覆盖。在技术集成上,发布农业主导品种126个、重大技术10项、主推实用技术85项。实施保护性耕作3800万亩以上、保持全国第1位,“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总量达到706.56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5%,高出全国20个百分点。在基地建设上,打造国家级、省级和县级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集群,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融合。在机制创新上,依托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项目,组建省市县乡四级专家团队,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在部门共建上,与省科协等部门联合,共建成“科技小院”125个,赞比亚跨国大豆“科技小院”享誉国内外,建设全国首个小浆果科技小院集群。在防灾减灾上,健全省市县乡四级指导服务体系,加强病虫草害防治与灾害监测预警,科学制定防灾减灾夺丰收预案,开展“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损失比上年少0.47亿斤。

二、意见建议答复

(一)关于“布局组建县乡村三级示范基地网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长期致力于打造集成示范、技术培训、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在国家级基地建设上,2024年依托科技支撑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德惠市、公主岭市、蛟河市、洮南市、敦化市和通榆县打造国家级玉米大豆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6个。在省级基地建设上,依托玉米大豆提单产整建制县,在长岭县、乾安县、洮南市等地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0个。在县级基地建设上,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在双阳区、农安县、桦甸县、镇赉县等45个项目县打造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26个。形成了国家、省和县三级示范基地网络,集中展示推广绿色增产、节本增效、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方面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培育示范主体6466个,示范带动广大农户应用新技术新模式。

(二)关于“建设多元化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围绕蓝莓、番茄、食药用菌、西甜瓜、鲜食玉米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和需求,统筹资源力量,加快推进我省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在特色产业发展上,依托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项目,建设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66个、6.7万亩,辐射带动示范主体831户、41.8万亩。培育设计养殖能力万头牛场30个,千头牛场164个。在多元化经营上,组织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小农户,开展技术观摩、经验交流、技能培训等活动,扩大集成示范的品种、技术和具体实施措施的推广应用。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无缝衔接,做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有机融合,增加农作物产品市场经济价值,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标杆。在典型宣传引导上,组织开展科技兴农赋能乡村振兴、长白山人参等专题系列报道5个。充分借助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人民网、吉林电视台、吉林日报、12316等官方主流媒体平台,开展粮食增收、黑土地保护、水产养殖等系列宣传报道300余次。

(三)关于“强化政府支持引导”。国家将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纳入粮食安全考核范畴,将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在技术支撑上充分发挥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项目载体作用,组建推广+科研“双主持”专家团队950余人,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服务,辐射带动234.3万亩、3138户应用新技术新模式。在资金保障上,2024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资金补助1.2亿元,主要用于基地建设、观摩培训、技术指导等。申报国家“中部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获奖励资金1.5亿元。在平台搭建上,借助第二十三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开展第二届农业科技成果路演推介活动暨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与企业供需对接活动。7所高校的21位专家针对38家企业申报的39项技术需求开展需求对接,5家金融机构20位金融机构代表针对30家企业提出的融资需求开展现场洽谈对接。在人才引进上,持续落实好我省现有人才政策3.0版,对我省农业农机领域引进的域外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 “绿色通道”,兑现落实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安家补贴、子女入学、就医出行等待遇保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 构开展项目合作,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兼职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对柔性引进人才组建的创新平台和团队,将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支持其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保险支持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吉林监管局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印发《2024年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吉农保字〔2024〕1号),全面实施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作物完成成本保险。较直接物化成本保险,玉米保额由每亩350元提升至750元,水稻保额由每亩460元提升到1100元。服务对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承保区域由产粮大县拓展至所有县区。另外,围绕我省肉牛、肉鸡、生猪、梅花鹿、人参等优势产业,鼓励保险机构开办保险业务,全力做好承保理赔工作。

三、下步工作打算

关于您研提的相关建议,我们将会同省人社厅、省财政厅、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吉林监管局、省畜牧局等部门,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基地网络建设,为我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和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是强化目标牵引。持续打造标杆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6个,建立科技包县基地18个、县级基地154个。加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5%以上。

二是强化技术指导。统筹资源力量,建立部省县一对一包联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服务机制。启动包村联户服务,每名县级农技员定向包联至少1个行政村,实现服务行政村全覆盖。

三是强化资金支持。省财政整合设立农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在用好原渠道资金基础上,加强项目统筹,推动项目资金集聚,支持标准化基地建设。

四是强化保险保障。围绕风险保障需求,提供定制化、组合式保险产品和服务。按照“保本微利、让利于企”原则,助力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转移分散经营风险,稳定基地收入。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6月20日

(联系人:孙志江,联系电话:0431—88910553)

分享到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