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发布时间:2022-08-01 10:10:00 来源:
打印| 字号:[         ]

人民日报:在北沟村的大棚里……

  北沟村的夜,如同被幕布紧紧包裹了一般。

  凌晨3点钟,幕布微微翘起一角,一丝白光从天地之间的缝隙挤了进来。

  村子醒了。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向同一个方向涌动。

  半小时之后,幕布被猛然掀掉,整个村子哗啦亮了。

  470公顷、1061栋蔬菜大棚,如一片白色的汪洋匍匐于黑土之上。

  一

  在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吉林省榆树市八号镇北沟村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庄。

  它位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之间,处于哈尔滨、榆树、扶余三市交界,区位优势明显。但是因为没有产业,耕地多为坡地,道路泥泞难行,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贫穷的标签贴在北沟村的身上。如今,虽说北沟村已经告别了贫穷,但一提到“穷”这个字眼,还是会让村民感到隐隐的疼痛。用老村支书的话说,我们穷得太久了。而这顶穷帽子,在2017年年末,终于被全体村民齐心摘掉。

  我来到北沟村蹲点时,已经是2022年7月。

  北沟村的头茬西红柿刚刚上市。外地的客商已早早住进村子等着收菜。

  凌晨3点钟,北沟村的村民陆续进棚了。有力的大手扣动着喷雾罐,细密的水雾打在刚刚开放的小黄花上;缠满白色胶布的手指灵巧地操控着剪刀,将多余的枝杈统统去掉。这是即将坐果的二茬西红柿。大伙儿在西红柿的南边种上豆角,这样既能多收一茬豆角,多挣一份钱,宽大的豆角叶又能为成熟的西红柿遮光,保证上市的西红柿果实新鲜。

  在头茬西红柿大棚里,粉红的西红柿正被装筐送往收货点,分等、装箱,然后运往各地。

  有770户3000多人的北沟村,全村棚膜蔬菜种植面积占全部耕地的42%,平均每户拥有1.5栋大棚。

  我在从南向北的第二十三栋大棚前停了下来。58岁的村民闫桂福正用两根手指小心地为西红柿走杈子。因为一次事故,他的右手仅剩下这两根手指。

  第二十四栋大棚里,闫桂福媳妇唐井凤正歪着头费力地摘柿子。由于身患疾病,她失去了进城打工的机会。

  一残一病,却要养活患有精神病的儿子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孙子。曾经的艰辛可想而知。

  “债务早还清了,家里摩托车、四轮车都有,一年还能净挣20多万元……”提起现在的日子,闫桂福憨厚的声音里流露出自信和骄傲。

  虽然早就听说村里的情况,但闫桂福这样可观的收入,还是让我吃了一惊。

  二

  穷了一辈子的闫桂福,从不敢想象,有一天自己也能有几十万元的存款。自家的房子变了样,庭院变了样,连人的精气神儿也变了样。

  “得感谢老支书。”闫桂福口中的老支书,叫刘占文。2007年,刘占文当选为北沟村党支部书记。当上村支书后,他心心念念都是一件事——带着全村人扣大棚。

  然而,把全村人组织起来干一件事,这是个相当艰巨的挑战。

  3000多名村民各有各的情况,各有各的心思,怎么做到思想统一干一件事?怎么把他们手里最宝贝的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里统一规划、连片发展?

  刘占文的经验就两条:一是党的领导,党员必须打先锋;二是“民心无价”,永远把村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刘占文带动村干部、党员率先发力。村干部、党员率先扣大棚,承担“试错”风险,让农民看到发展机遇。在集中土地过程中,遇到不同意流转土地的村民,刘占文就拿出自家的地,用一亩半一等地兑换村民一亩差地。就这样,村支书带头,村干部和党员们“各显神通”,通过各种让利办法拉村民“入伙”。

  北沟村的大棚每栋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造价七八万元。建设初期资金短缺,村班子成员便发动各种关系从哈尔滨、扶余、榆树等地,为村民赊电线、彩钢瓦、大棚布等,一些实在不能赊账的东西,班子成员就自掏腰包,共垫付40多万元。

  近20年的基层采访经历,让我越来越感到,一位好的基层带头人的思路和决心是多么重要,会怎样举足轻重地影响这一方土地上人们的生计。这一点,在北沟村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2014年,国家下发了一笔上千万元的棚膜项目补贴。为了把这笔钱用好,全省各级召开了多场调研会,研究“补给谁、谁来建”等问题。

  当时,刘占文自己有一家合作社,有人劝刘占文为自家合作社争取这笔“巨款”。

  可是刘占文却说:“补贴必须补到一家一户建棚农民手中,这样才能真正让农民有积极性,真正把这项事业长长远远地做起来……”刘占文坚信,农民只有得实惠,才会跟着村里干,大棚事业才能往前走。

  最终,刘占文为村民扣棚争取到了大额补贴。然而,因为头一年北沟村的蔬菜在向南运输时受阻,菜价一路下跌,很多农民一年的辛苦都白费了,所以,大家扣棚的积极性并不高。

  怎么办?

  依然是党员率先发力。北沟村每名党员自领“军令状”“责任书”,带头扣棚,同时游说亲朋好友扣棚,说服普通村民扣棚。缺技术教技术,缺钱垫钱,目标只有一个——棚膜产业上规模。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北沟村的西红柿一入市就卖了高价,一栋大棚收入13万元左右。北沟村也成为榆树市规模最大的棚膜基地。

  那时,闫桂福看在眼里,心里也痒痒的。可是,自己一家子加起来才勉强算一个半劳动力,种大棚是个辛苦活儿,自己这体格怕是撑不住,而且,一身的陈年旧债都还不上,哪来的闲钱建棚呢?

  2017年,国家又来了补贴新政策。农民只需要拿出两三万元就能建一栋棚,如果自己多出力,工钱料钱还能再省省。

  刘占文掂量了一下,以闫桂福的情况,应该可以侍弄一栋棚。于是,便发动党员帮助闫桂福解决钱和技术的问题。

  那年7月,头茬西红柿提前上市了。一辆辆收货车开进了村子里。

  大棚里,闫桂福媳妇唐井凤身上背着的小腰包鼓鼓囊囊,里面是一张张百元大钞,足足有5万元。这只是她家一季一棚的收入。唐井凤嘟囔着:“秋了,再扣两棚。”

  三

  2021年换届,刘占文因为年龄原因卸任村支书。80后王春庄当选为新一任村支书。

  王春庄是土生土长的北沟村人。大学毕业后他在村里任治保主任,是刘占文的左膀右臂,也是北沟村脱贫攻坚的一员干将。

  这时的北沟村,已经拥有7个蔬菜产业园区,年产值达到1.46亿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万元。2020年、2021年连续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产业发展成熟,村民生活富裕,土地和人力相对有限,北沟村再发展的潜力在哪里?如何“锦上添花”在新一轮乡村振兴中加快发展?王春庄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大,压力也大。

  3个月后,就在王春庄苦心探索北沟村发展方向时,中共吉林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下发通知,北沟村被确立为省市领导乡村振兴联系点,要将北沟村着力打造为在全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北沟村的机会来了!”王春庄的兴奋难以掩饰,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支书。

  没有谁比老支书更清楚这个机会的重要性。

  “北沟村能有今天,我们是得了国家政策的利,得了五级书记抓振兴的利。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再好的带头人也走不出百余里。”刘占文语重心长。

  好消息刚落地,长春市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便入村了。

  北沟村正在默默地发生着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不光是在表面上,更在人的心里。村干部知道的多了,眼界宽了,脑袋里想的事情也在发生改变。更明显的变化是,他们的工作节奏突然快了几倍。

  王春庄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不够用,各项工作谋划要快,落地要快,推进更要快。奇怪的是,这种紧张的节奏没让他感到一丝疲惫,反而是方向更明确,内心更踏实,干劲儿更足了。

  “农村电商要发展,棚膜产业要强大,村集体经济要壮大,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共同富裕!”王春庄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动力。

  村东头,老的棚膜园区开始提档升级。村西头,现代化蔬菜交易市场将于今年10月投产。有了自己的交易市场,便拥有了蔬菜定价话语权。运输业、包装业乃至餐饮业都会随之发展起来,周边村庄的棚膜经济也将加快发展步伐。

  吉林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为北沟村开通了村治理云平台。“政策直达”“阳光村务”“智慧党建”“无人机巡航”等多种应用模块进入试用阶段……

  离开北沟村的那天,天空下起了小雨。王春庄开车送我们。正准备出发,一位年轻人从大棚里出来,走到我们跟前,对王春庄说:“王书记,我想入党,您看我还有啥差距,还要咋努力?”

  王春庄笑着告诉我,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入党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有了更多年轻人的回归,北沟村的发展一定会更好!

  •  

    (责任编辑: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链接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备案号:吉ICP备2022007799号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486号   联系方式:0431-88906450
    网站标识码:2200000037    吉公网安备220104020006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