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串起“糖葫芦” 振兴跑出“加速度”——桦甸市金沙镇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小记
2025-08-05 09:42:45
来源:  

8月初,桦甸市金沙镇,甜黏玉米正在悄然进入成熟期。站在地头,川和食品公司技术员刘子阳掰开玉米叶,用手机拍下籽粒饱满的照片,直接发到山东客户的微信群里。“再过10多天就能上市,订单比去年多了三成。”

年初以来,金沙镇把乡村振兴项目当支点,撬动产业、环境和民生同步提升,镇里干部这样形容:“就像串糖葫芦,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最后连成一条甜产业链。”

项目先动,产业就有了活水。今年,金星村和工农村新建4.4公里沥青道路。镇党委书记伊理记得,动工那天,她于凌晨5点赶到现场,看着大型摊铺机将炙热的沥青混合料均匀铺设,施工人员紧张有序作业,确保摊铺质量与进度,“路通产业兴,富路通民心哪!”此外,金沙镇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当地共有耕地36.88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0.85万亩,目前已建设高标准农田12.94万亩。

产业兴了,环境也得跟上。早上6点,金沙镇环卫工人老李开着压缩垃圾车进村,沿途村民把分类垃圾袋投进车厢。过去环境整治靠突击,如今有了长效机制——镇里严格落实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垃圾收运体系高效稳定运行。村民李秀兰家门口,新栽的200株金叶榆刚浇完水,她笑着说:“夏天不臭、秋天不脏,住得比城里还舒坦。”

金沙镇乡村振兴的成果,不仅体现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更写进了百姓的账本里。镇自然资源服务站,窗口工作人员刘长波一天要盖70多个不动产证红章。他清楚地记得,78岁的王大爷腿脚不便,他就和同事一起上门服务,把红本送到炕头。截至7月底,全镇已办理5000余宗宅基地确权,让80%的农户吃下“定心丸”。与此同时,378名80岁以上老人银行卡里多了一笔高龄津贴,低保户、特困群众和残疾人也收到了“一户一策”帮扶清单。

夜晚,镇文化广场亮起灯光,脱贫户吴明琴前来售卖自家种的小白菜。去年,她靠着4000元小额贷款搭起温室大棚,今年又申请到公益性岗位,每月多了800元收入。“白天种菜、晚上边看秧歌边卖菜,这日子有盼头,谁说农村不如城?”

眼下,金沙镇还在酝酿新动作:农村厕所革命进入公开选取设计图施工单位阶段,预计财政拨付500万元;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到3400公顷,成为桦甸大豆最大种植区;榛子、甜黏玉米等产业联盟正在筹建,农民朋友合计着抱团闯市场……

站在镇口新立的路标前,伊理指向远处明亮的灯火:“你看,那条路一直亮到头,像不像我们乡村振兴的新跑道?”

分享到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