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大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5-03-25 09:27:23
来源: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牵挂的大事、要事,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容有失的政治任务、底线任务。近年来,吉林省大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巩固衔接”工作任务,突出重点、靶向发力、狠抓落实,奋力谱写大安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细化方法举措,守牢防止返贫致贫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预警响应作用,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实现平稳过渡,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大安市把抓好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第一粒扣子”,在抓实、抓牢、抓细上下功夫,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一是强化监测宣传。以提升群众政策知晓度为目标,通过村屯大喇叭、短信推送、发放帮扶政策“明白纸”、干部进村入户等方式,全面抓好防返贫监测帮扶政策宣传,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二是强化排查纳入。严格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坚持农户自主申报、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入户走访等方式相结合,开展定期入户排查和集中排查,将符合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做到“应纳尽纳”。

三是强化帮扶落实。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根据纳入监测不同情况,落实庭院经济、公益岗位、低保兜底、消费帮扶等措施,提升帮扶成效。落实帮扶资金297万元,为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购买“防止返贫险”。目前,已为451人次理赔278万元,单人最高理赔5.04万元,保险保平安、解民难作用充分发挥。设立300万元光伏收益兜底保障基金,对患重大疾病、遇到重大灾害、有子女就读大学等导致生活困难的脱贫户进行救助。2024年,为131户因患重大疾病、230名因就读大学导致生活困难的脱贫户,落实救助资金132.45万元,筑稳筑牢了防返贫安全屏障。

突出重点关键,推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大安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全力抓产业、稳就业、强帮扶,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抓实产业增收。以种植辣椒、黏玉米、万寿菊等品种为主,大力发展庭院经济。2024年,落实补贴资金2037万元,发展庭院经济2.1万户、847万平方米,其中脱贫户1.37万户、536万平方米,实现户均增收1700元以上。采取“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辣椒6665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落实补贴资金136万元,带动白鹅养殖127万只,实现产值6225万元。

二是抓实就业增收。2024年,围绕人居环境整治、植树造林、中小河流域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深化以工代赈措施落实,带动脱贫人口就业2566人,人均增收1000余元。紧密结合村屯实际,新开发临时公益岗3070个,人均增收1172元。开展“春风行动”等系列活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374人次,其中脱贫人口765人次。帮扶车间达到59个,带动脱贫人口就业234人。

三是抓实帮扶增收。加强小额信贷扶持,2024年,发放小额信贷1358户6299万元,帮助农户发展农业产业促增收。连续8年开展“三帮扶一推动”活动(帮助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帮助开展村屯环境整治、帮助破解生产生活难题,推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政策持续落实),全市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帮产业、优环境、解难题,密切干群关系,投入各类资金和物资达180多万元。深化消费帮扶,协调民营企业采购农户水稻达1047万元。2024年全年发放农村低保金6266万元、特困金1180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351万元,有效助农增收。

立足资源特色,不断夯实乡村产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安市依托全市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坚持多点发力、齐头并进,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为乡村振兴助力赋能。

一是全力提高粮食产能。深入推进盐碱地治综合理国家试点项目,实施盐碱地治理新增耕地10.12万亩,改善水田一期5.28万亩,二期、三期实现有效种植7.66万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大安力量。2024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3.5万亩,水肥一体化46.1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0.4万亩,粮食产量可达29.1亿斤。

二是扩大畜禽养殖规模。落实白鹅产业奖补政策,全市白鹅饲养量达到187万只。发挥万头肉牛养殖、安大牧业白羽鸡等项目带动作用,发展壮大主要畜禽养殖规模。2024年全市生猪、肉牛、肉羊分别发展到140万头、21万头、150万只,加快实施5000万穗黏玉米加工项目、预制菜项目建设,推动优质农畜产品由“初级原料”向“精深加工”转变。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列支资金资金1000万元,扶持棚膜经济发展,2024年新建标准化棚膜园区2个、大棚500栋,黄菇娘、西甜瓜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到14.85万亩。推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落实51万亩创建任务(水稻41万亩、花生10万亩),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全力打造碱地大米等特色品牌。

四是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把发展发村旅游与促农增收紧密结合,依托大安独特的自然资源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创办嫩江湾5A级旅游景区,牛心套堡3A级旅游旅游景区;打造大赉乡凤翎渔村、太山镇渔猎风情园等农旅融合示范乡村;2024年成功承办“嫩江湾杯”全民健身龙舟赛,举办“辽金文化旅游嘉年华”“冰雪季系列活动”等,仅“五一”“端午”期间,累计接待游客57.3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5亿元。

突出建管并重,推动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大安市按照“近期串点成线、远期示范扩面”的思路,坚持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突出补短板、抓示范、促提升,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坚持统筹谋划、梯次推进,从2021年开始,连续4年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制定工作方案,细化任务清单,统筹抓好道路、供水、农房、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建设,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坚持乡镇管理、村屯负责、公司管护、群众参与“四位一体”模式,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塑造美丽乡村新面貌。

二是深入实施典型创建。统筹全域布局,充分考虑交通、区位、产业等优势,深入开展“千村美丽”和“百村示范”村创建,以“九有六无”为标准,强基础、提服务、重治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走深走实。近年来,累计打造“千村美丽”村54个,“百村示范”村5个。

三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化移风易俗,投入900万元,建设村级文化礼堂18个,组建村民活动队伍30余支,通过开展文娱活动、宣讲道德文明、展陈村庄历史、宣传先进典型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爱心超市”为载体,为村民的“德”与“行”进行积分,通过“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物品,以“积分兑换”引领群众树立文明乡风。

分享到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