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蛟河市新站镇朝阳沟村,柏油路在阳光下泛着青灰的光泽,新栽的百合花等宿根花苗沿着沟渠整齐排开,吐露嫩芽;巷道栽种的步登高花已有10多厘米高。
72岁的村民程兆亮拎着篮子,俯身清理边沟里的垃圾,动作熟稔得像是在打理自家院落。在村头小河边,水面倒映着蓝天绿柳,几只小鸟在枝头喳喳叫得欢儿。这幅“颜值在线、生态宜居”的图景,正是蛟河市“净美村庄行动2.0版”交出的初夏答卷。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如何突破“整治—反弹”的不良循环?蛟河市给出破题之钥——构建“市—镇—村”三级穿透式责任体系。今年3月行动启动以来,蛟河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召开专题会议部署,14名市领导“分片包干”17个乡镇街。农业农村、水利等12个部门打破行政壁垒,将“河长制”“路长制”与清洁行动深度融合。
更关键的变化发生在基层。蛟河市直部门协同发力,乡镇干部更是“扎”进村里。“干部扎进村里,群众才愿意跟着干。”如今在朝阳沟村,村党支部书记梁新宇带着党员清理边沟时,常有村民自发加入:“自家门口的事,哪能光让干部干!
蛟河市“责任链+突破战+长效计”组合拳推动村庄清洁行动从“清脏”向“净美”延伸。
在蛟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战图”上,“清垃圾、治河流、整沟渠、美空间”四大战役同步推进:
——垃圾清零战。1.6万个垃圾桶发放到256个行政村,33台转运车每日穿梭乡野。截至6月份,蛟河市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1.11万吨;
——空间美化战。在1026公里村路两侧,90万株宿根花苗迎风摇曳。“多年生+当年生”花苗混栽,“花香路”“花香屯”比比皆是,让乡村从“干净”迈向“美丽”。
——农废歼灭战。0.17万吨秸秆、农膜变废为宝。在黄松甸镇,黑木耳菌袋经过统一回收,制成生物质燃料,资源化利用率达95%。
今年,蛟河市推出了“电子监测+群众劝导”试点模式,新建20余个电子监控试点,组建15个村级劝导组,用“智慧眼”盯紧环境问题,用“百姓嘴”劝出文明习惯。
更深刻的变革在制度层面。蛟河市实施“三管齐下”长效机制:
——网格化管护,1086名保洁员+953名网格员+39名镇巡查员,织密管护网;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195次、“党建+清洁”活动19次,搭建载体;
——倡导全民参与,256个行政村修订《村规民约》,将环境维护写入《村规民约》,签订“三包三责”承诺书;
——刚性化约束:对履职不力的3家转运公司亮“黄牌”,1家企业遭解聘。保洁员老赵坦言:“现在偷懒真会丢饭碗!”
蛟河市构建“专业督+自己查+群众盯”的全链条整改体系——市级通过“随机查+回头看”,动态发现、整改问题410个;乡镇街采取“无人机+人力巡检”模式,开展自查270次,整改问题1489个,整改率达96.5%,其余问题正逐一销号;群众成义务监督员,举报电话一响,问题立刻“挂号”,整改结果“回电”,形成“发现—整改—反馈”的闭环流水线。
清洁行动不仅改变了环境,更激活了乡村文明。漂河镇富江村延续多年的河灯节现在更节约了,村民施放的河灯到了下游被统一打捞上岸,避免了对松花湖环境的侵害。
“现在家里窗明几净,村庄干净有序,咱住着舒服,也自豪!”拉法街拉法村村民纪延光的话道出了大部分村民的心声。从“清脏”到“护美”,从“整治”到“振兴”,蛟河市正以村庄清洁行动为起点,绘就农村人居环境再提升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