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良一智”守护黑土粮仓——吉林省秋粮生产一线见闻
2025-10-24 12:13:59
来源:  

金秋时节,万物归仓,吉林沃野铺展丰收画卷。

在吉林省榆树市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两台玉米籽粒收割机轰鸣前行,金黄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倾泻入运输车。这般丰收场景,正是吉林推行“四良一智”体系成果的生动缩影。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吉林抓好粮食生产指明了方向。

“我们锚定‘千亿斤’目标,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推动高位再增产。”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翔宜表示,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吉林将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筑牢“黑土粮仓”,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排头兵”。

吉林以奋马扬鞭之势,扛重任、挑大梁,扩良田、育良种、用良机、施良法、发展智慧农业,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让“中国粮仓”的“吉林分量”成色更足。

近日,记者走进松辽平原,切身感受“四良一智”守护黑土地粮仓的生动实践。

扩良田——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行走在吉林的广袤乡村,最先感受到的,是脚下这片土地的厚重与肥沃。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地,色泽乌亮,攥一把在手中,仿佛能挤出油来。这正是吉林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和最大优势。新修高标准农田、加力保护黑土地、改造盐碱地……吉林以高瞻远瞩的魄力,打响了一场黑土地保卫战,为秋粮丰收打下最扎实的基础。

在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早熟新品种水稻迎来收获。放眼望去,平整的农田连片绵延,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画卷尽收眼底。田间地头,小型气象站、土壤墒情仪、虫情测报灯等多样的物联网设备各司其职,动态回传着田间的实时数据。

“不同于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我们实现了高标准农田的智控、智管、节效一体化综合管理。今年水稻长势喜人,籽粒特别饱满,一亩地能多打100多斤粮食。”吉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吉林市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7万亩,推动粮食产量加快向100亿斤水平迈进。2024年,吉林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06万亩,创历史新高。今年,吉林省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完善建设、验收、管护机制,确保建一亩成一亩。

在吉林,提到黑土地保护,绕不开“梨树模式”:通过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了黑土地保护和粮食增产的双赢。目前,“梨树模式”已升级为涵盖“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秸秆覆盖垄作种植、高留茬垄侧栽培种植”四种基础保护性耕作方式,并与“秸秆科学离田、粪肥堆沤还田、双保全统土地托管服务”三项配套措施相结合,这种“4+3模式”使土地在耕作中持续保持良好状态。此外,梨树县作为吉林省内率先实施田长制的地区,通过各级网格员常态化巡田,有效增强了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伟感慨:“如今大家自觉守护黑土地,近年来乱占和破坏耕地的情况已明显减少。”

不仅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还不断书写着“盐碱地变良田”的绿色篇章。在吉林西部,不少曾经白花花的盐碱滩,创新综合治理模式,一跃变为“鱼米之乡”。走进松原市长岭县太平川镇的丰辉家庭农场,大型收割机穿梭于稻田之间,金黄的稻粒倾泻而出。据了解,丰辉家庭农场成功将昔日的盐碱地改造为高产良田,今年种植的90公顷有机水稻喜获丰收。通过种植优质品种与建设三产融合示范区,盐碱地真正变成了保障丰收的“金色粮仓”。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吉林正以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将“藏粮于地”战略落到实处。这片经过精心呵护的沃土,为今年的秋粮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育良种——一粒种子的“芯”突破

良种是粮食增产的内生动力。吉林紧紧抓住种子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让“中国粮”主要用上“中国种”,让“吉林粮”更多用上“吉林芯”。

在榆树市蓝河坝米业有限公司的试验田里,一片片特殊的水稻迎风摇曳,收割机轰鸣着在田间运作。“这是‘机云紫糯’,那是‘黑曜石’,都是我们与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新品种。”企业负责人李财介绍,这些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主打有机健康养生等特色,市场售价能达到3.5元/斤。

这两年,蓝河坝米业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成功推广多个高产优质新品种,带动周边2000多户农民增收。“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进山姆超市了,从市场反馈看非常好。”说起企业的有机稻米,李财很是自豪。

良种推广的背后是科技支撑。据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吉林培育出一批抗逆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超过45%。今年全省高产优质品种新增推广面积680万亩以上,达到3574万亩。

在镇赉县,6万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吉粳129等耐盐碱水稻品种,根系能主动吸附土壤中的盐离子,配合微生物改良剂实现“以种适地”,让改良后的水田首年亩产就突破千斤;在扶余市三井子镇,改良后的耐密植玉米新品种根系能深扎2米,抗旱抗倒能力倍增,在生长期遭遇大风天气却屹立不倒,预计单产将创历史新高;在公主岭市,全国唯一以玉米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农高区内,鸿翔种业加工厂的全数控种子加工线高效运转,110多个玉米品种走向市场……白山松水间,每一粒种子都焕发着最大潜能,为这个丰收季,奏响华美乐章。

用良机——铁牛驰骋绘“丰”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机是现代化农业的脊梁。吉林通过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让“铁牛”代替耕牛,极大地提升了秋粮生产的效率与质量。

走进农安县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场院,各式农机具应有尽有。“从玉米收获机到粮食烘干设备,我们为秋收做足了准备。”理事长陈忠国介绍,合作社拥有大型农机具200多台(套),不仅服务自家土地,还为周边农户提供机械化服务,服务面积达5000多亩。“有了这些农机,我们15天就能收完1万多亩,效率大大提升。”

农安县前岗乡太平村的秋收现场,皓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铁牛”下地了。伴随着持续的轰鸣,收割机大口地将整垄的玉米植株“吞”进腹中,收割、脱粒、装运、秸秆粉碎等多个环节干净利落,一气呵成。转眼间,1公顷地的玉米就已颗粒归仓。合作社理事长冷焕明对今年的进度充满信心:“我们有两台专业收割机,整个秋收季400公顷的任务,一个月内保证完成!”

高效作业的背后,是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整体跃升。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4%以上。在农安县,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播种机等智能农机广泛应用。“过去人工打药一天最多10亩,现在直升机作业,4天就能完成130多万亩的喷洒任务。”农安县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负责人于东说。

农安县乾溢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院内,农机手正在做着设备检查。这个秋收季,联合社里的“铁家伙们”将为周边小农户提供机械化收割服务。“咱这新型技术玉米籽粒直收机可以做到大面积收割,速度快、效率高、误差小,不仅提高了收割效率,还减少了收割和收获过程中的粮食损耗。”联合社负责人徐国臣介绍,目前联合社成员主体已发展到598家,服务小农户约12万户,涉及近40万人口,初步构建起了一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的现代化农业服务队伍。

目前,吉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突破3.2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规模约160万户,为小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让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成功对接现代农业的大格局。

施良法——大面积单产提升的“科技密码”

“凡农之道,候之为宝”。吉林将精耕细作的农艺传统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推广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种植管理模式。从合理密植到精准水肥,从科学植保到防灾减灾,这套环环相扣的“良法体系”,守护着作物的健康成长,最终将丰收的蓝图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无人机掠过绿油油的玉米地上空,雾化药肥均匀洒向作物。这样的飞防场景在今年的吉林大地上频频上演。

“‘一喷多促’这场‘及时雨’,下得太是时候了!它就是今年玉米增产的定盘星!”提及这项关键技术,徐国臣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在他身后,是广袤的吉林黑土地,而在他口中,则道出了今秋丰收的一大“法宝”——在玉米灌浆的关键时期,通过一次精准的叶面喷施,同步实现防病、防虫、抗灾、壮苗四大目标,为作物注入丰产“强心剂”。

技术的威力,源于科学的配方与精准的落地。农安县龙王乡综合服务中心农业农机服务科科长张大伟,对此感触颇深:“我们选用的氨基酸水溶肥、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内脂这个组合拳,效果非常显著。全乡仅用三天,就完成了16.8万亩的作业,预计增产幅度能稳定在5%以上。”这背后,是更为精细的管理智慧。农安县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站长于东点明了关键:“‘一喷多促’绝非‘一刀切’。我们依据不同地块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配方,核心就是‘精准’二字,让每一份投入都产出最大效益。”

在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赛道上,科技展现出强大的保驾护航能力。“特别是在应对今年特殊气候条件时,‘一喷多促’的作用不可替代。”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农业农机科科长郑大军表示,榆树市聚焦主产区和受灾区,完成了超过160万亩的作业覆盖,为区域粮食稳产高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科技防线”。

“一喷多促”的广泛应用,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缩影。据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吉林今年实施“一喷多促”等防病虫促增产技术3831.16万亩,新增1172.27万亩。它以其显著的节本增效优势,不仅为眼前的秋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彰显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科技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支柱。

除了“一喷多促”,黑土地上的科技故事还有续章。秸秆深翻全量还田技术,正让曾经的“废弃物”变为“沃土宝”。在增益合作社的马占有看来,这是实实在在的增产秘诀:“秸秆还田后,地越来越肥,我们预计每垧地能比常规种植多打2000斤粮。”同样的喜悦也洋溢在农安县铁有合作社的倪勇脸上,他展示了保护性耕作的魔力:“地表盖层‘秸秆被’,既保墒又压草,化肥能少用,产量反而往上走,今年一公顷稳稳能增产1500到2000斤。”

上述两项技术,一着眼于关键期的精准调控,一着力于耕地质量的根本提升,共同勾勒出吉林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指引下的现代农业图景。

强农智——数字时代的“新农具”

从植保无人机在田埂间起降,到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滋养作物,再到北斗导航系统指引农机前行,智慧农业已成为吉林秋粮生产中的亮丽风景。

秋日阳光下,镇赉县吉林协联的智慧农业基地里,“四情”监测站如同神经末梢,感知着田野的每一次呼吸与脉动,所有信息汇聚成科学的灌溉施肥方案。正是这天、地、人、机协同的智慧新篇章,为秋粮稳产托起了底。

吉林大安市的5G智慧农场里,种植户只需一部手机,便拥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他们远程操控着一支无人驾驶的“钢铁队伍”:收割机按照数字地图划定的路线稳步推进,将金灿灿的稻谷“吞”入囊中,并同步传输给紧随其后的拖拉机;拖拉机则满载成果,自动返回仓库。这套行云流水的自动化操作,不仅极大解放了人力,更让农业生产充满了现代科技的高效与便捷。

在吉林广袤的田野上,一场由“吉农云”驱动的智慧变革正悄然发生。一部手机,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新农具”:指尖轻点,耕、种、管等各项指令便可直达田间。地头的传感器正为作物“望闻问切”,将生长数据实时上云;专家在云端“把脉会诊”,开出精准的个性化处方。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正让农业生产变得更专业、更科学,也重塑着新时代的农人。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成对此深有感触:“从春播的免耕精量播种,到夏季的植保无人机,再到秋收的联合收割机,现代科技已成为推动丰收的核心引擎。智能系统像‘大脑’一样科学指挥,政府补贴则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大家的种粮劲头更足了!”

综合各方面分析预测情况,2025年吉林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

吉林,这片牢记着“国之大者”的黑土地,正以“四良”为笔,以智慧农业为墨,在广袤的田野上继续书写着“端牢饭碗”的崭新篇章,让“中国粮仓”的“吉林贡献”更加沉甸甸、金灿灿。      (调研组成员:王一民、周嵘、杨宗辉、韩晨雪)

分享到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