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省农田杂草科学防控技术方案
2025-03-27 09:42:24
来源:  

农田杂草危害是影响我省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因素,为有效防控农田杂草危害,推动全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升科学安全用药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粮油作物稳产增产和除草剂减量控害为目标,针对重点区域、关键环节、恶性杂草,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采取以农业措施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重要手段,辅以物理、生态等防治措施的综合治理策略,强化科学安全用药指导,实现农田杂草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杂草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的目标。

二、防控原则

主要粮油作物田杂草防控应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坚持综合防控。充分发挥轮作休耕、深耕除草、覆盖除草等农业、物理及生态措施的作用,及时清除田埂、沟渠杂草,发挥水层调控等生态控草作用,降低杂草发生基数。

坚持治早治小。出苗期和幼苗期是杂草防控的关键阶段。根据作物栽培模式、土壤墒情以及除草剂特性,优先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杂草幼苗期趁早实施茎叶喷雾处理;转基因耐除草剂玉米田须待杂草出齐后,再茎叶喷施草甘膦(或草铵膦),以保证杂草防除效果。

坚持减量增效。加强除草剂科学安全使用指导,大力推广除草剂减量使用技术,选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品种和增效助剂,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产品,坚持对靶选药、适时适量施药,严防违规用药,避免乱用药,减少因药剂使用不当引起的药害事故或漂移现象的发生。

三、防控措施

(一)玉米田杂草防控方案

根据杂草种类与分布特点,开展分类指导。重点防控稗草、马唐、狗尾草、野黍、野糜子、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反枝苋、鸭跖草、三裂叶豚草、打碗花、小蓟、苘麻等恶性阔叶杂草。

1. 非化学控草技术。田间沟渠、地边和田埂生长的杂草结实前及时清除,防止杂草种子扩散入玉米田危害。采取精量播种、一次拿全苗等措施,抑制杂草发生和生长。强化肥水管理,提高玉米对杂草的竞争力。也可结合中耕防除行间杂草。

2. 化学控草技术。播后苗前,可选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异丙草胺、唑嘧磺草胺、噻吩磺隆、噻酮磺隆、2,4-滴异辛酯、异噁唑草酮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玉米3-5叶期,杂草2-5叶期,可选用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苯唑草酮、苯唑氟草酮、噻酮·异噁唑、莠去津、特丁津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玉米苗后喷雾处理防控杂草危害。

需要注意,莠去津属于长残留除草剂,应严格控制使用量,使用过莠去津的玉米田,要谨慎选择下茬作物,以防后茬作物产生残留药害。玉米生物育品种批准种植区域,选用农业农村部审定的转基因耐除草剂玉米品种,配套使用已经登记的草甘膦(或草铵膦),同时要注意在应用草甘膦(或草铵膦)除草剂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漂移至邻近常规玉米田造成药害。

(二)水稻田杂草防控方案

根据杂草种类与分布特点,开展分类指导。重点防控水稗、稻稗等禾本科杂草,野慈姑、雨久花等阔叶杂草,萤蔺(小水葱)、藨草等莎草科杂草。

1. 非化学控草技术。精选种子。通过对稻种机械过筛、风力分选、比重水选等方法,清除稻种中混杂的杂草种子,阻断杂草种源传播途径,降低远距离扩散风险。农业措施。以土地深翻平整为基础,诱萌灭草、肥水壮苗,增强水稻竞争优势;清田埂、清沟渠、清残株,消除杂草种子二次来源;合理换茬,减少杂草发生基数。生物措施。在水稻返青后至抽穗前,通过稻田养鸭、蟹稻共作等综合种养方式,发挥生物取食杂草幼芽和籽实的作用,减少杂草的发生基数。物理措施。在进水口安置尼龙纱网拦截杂草种子,田间灌水10—15厘米,捞取漂浮的杂草种子,降低土壤杂草种子库数量;清除跨区或跨地作业的整地、插秧、施药、收割等机械所携带的杂草种子及繁殖器官。

2. 化学控草技术。根据当地种植情况、用药习惯和杂草发生等特点,提倡插秧前或插秧后选择封闭或茎叶处理。插秧前封闭用药可选择噁草酮、乙氧氟草醚、吡嘧磺隆、丁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移栽缓苗后处理可选用嗪吡嘧磺隆、苯噻酰草胺、莎稗磷、丁草胺、丙草胺、吡嘧磺隆、苄嘧磺隆、氰氟草酯、氯氟吡啶酯、氟酮磺草胺、丙炔噁草酮、2甲4氯钠、灭草松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或茎叶处理。

(三)大豆田杂草防控方案    

根据不同耕作模式、杂草种类与分布特点,开展分类指导。重点防控稗草、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小蓟、鸭跖草、反枝苋、藜、苣荬菜、问荆等阔叶杂草。

1. 非化学控草技术。田间沟渠、地边和田埂生长的杂草结实前及时清除,减少杂草种子扩散入田。播前浅旋耕、适时早播,采取与其他作物轮作方式,减少伴生杂草发生。适当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增强大豆的田间竞争能力,减轻杂草危害。

2. 化学控草技术。选择除草剂时要考虑上下茬衔接情况,科学施药;当与玉米、瓜类等作物轮作时,不宜喷施咪唑乙烟酸、异噁草松、氟磺胺草醚等长残留除草剂,以免土壤残留影响后茬敏感作物生长。

播后苗前土壤喷雾处理时,可使用砜吡草唑(或乙草胺、异丙甲草胺、精异丙甲草胺、仲丁灵、二甲戊灵)+丙炔氟草胺(或噻吩磺隆、嗪草酮、唑嘧磺草胺、异噁草松)桶混或其复配制剂。在大豆1—3片复叶,杂草2-5叶期,开展茎叶处理,可采用精吡氟禾草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喹禾灵、烯草酮、烯禾啶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禾本科杂草,可使用三氟羧草醚、乙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灭草松等防治阔叶杂草。

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监测,目前反枝苋对灭草松普遍产生抗药性,田间以反枝苋为优势杂草的地块,应避免使用灭草松。在生物育种品种批准种植区域,选用农业农村部审定的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品种,配套使用已登记的草甘膦(或草铵膦),待杂草达到出苗高峰期后,茎叶均匀喷雾防除,同时要注意在应用草甘膦(或草铵膦)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漂移至邻近田块造成药害。

(四)花生田杂草防控方案

根据不同花生种植区杂草发生种类及危害特点,开展分类指导。重点防控马唐、稗草、野糜子等禾本科杂草,藜、蓼、反枝苋、铁苋菜等阔叶杂草。

1. 非化学控草技术。清除田边、路旁的杂草,减少杂草侵入农田。与玉米等作物科学轮作,减少伴生杂草发生。合理密植、优化肥水管理,促进花生早封垄。播种前通过翻耕或旋耕整地灭除田间已经出苗的杂草,清洁和过滤灌溉水源,减少田外杂草种子的输入。也可采用地膜进行覆盖除草。

2. 化学控草技术

露地直播花生田。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杀”的策略。播后苗前,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或乙草胺、氟乐灵、二甲戊灵、仲丁灵)+噻吩磺隆(或丙炔氟草胺、乙氧氟草醚、噁草酮、异噁草松、扑草净)桶混或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喷雾处理。花生苗后杂草2-5叶期,选用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烯禾啶、精吡氟禾草灵、精噁唑禾草灵、烯草酮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等禾本科杂草,选用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灭草松、乳氟禾草灵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藜、铁苋菜、反枝苋等阔叶杂草。

地膜覆盖花生田。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盖”的策略。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药剂选择与露地直播花生田相同,用药量建议按推荐剂量减半或减三分之一使用,药后覆盖地膜。可选用单面除草剂复合地膜,盖膜后除草剂可随凝聚在地膜上的水分滴落至土壤表面形成药剂层,杀死刚萌发的杂草。花生出苗后,根据杂草发生情况,茎叶喷雾处理药剂选择与露地直播花生田相同。

四、注意事项

(一)适时用药。土壤封闭除草要在作物移栽前或播后苗前施药,茎叶处理除草宜在杂草2-5叶期进行。施药时间选择在上午10点之前和下午4点以后、晴天无风时用药,阴雨天、大风天禁止用药,以防药效降低及雾滴飘移产生药害。

(二)轮换用药。要根据田间草相,合理选择对应的除草剂,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具有同一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品种,交替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三)精准施药。选用性能良好的施药器械,建议使用扇形喷头。推荐使用悬挂式、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避免因施药器械“跑、冒、滴、漏”造成药液浪费和局部药害。不推荐应用植保无人飞机喷施草甘膦(或草铵膦)等非选择性除草剂,以防造成大面积药害。根据所用施药器械类型合理设置兑水量,确保喷雾均匀、不重喷、不漏喷。喷施土壤封闭除草剂时用水量要适当加大,每亩用水量30—40公斤为宜。

五、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技术指导。加强农田杂草调查监测,准确掌握当地杂草种群密度变化,科学制定防控计划。各地要组织植保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农药经营门店和田间地头,培训指导杂草识别、绿色防控和科学用药技术,特别是除草剂的使用技术和注意事项,科学、规范、合理用药,避免药害发生。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推广、教学、科研机构”和农药生产企业的技术、产品、信息优势,探索示范大田作物一次性化学除草等技术模式,加快除草剂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和抖音、快手等媒体,大力宣传普及农田杂草综合防控技术,动员广大农民抓住关键时节科学开展农田杂草防治。

分享到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