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概述
玉米秸秆全量耙混还田种植技术,简称“秸秆耙混种植技术”,包括耙混还田耕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其核心为耙混还田耕整地技术。耙混还田耕整地技术是指玉米机收后,将覆盖于地表的秸秆通过深耕与土壤混合,耕后地表秸秆覆盖率不高于30%的一项秸秆还田耕整地技术。该技术通过机具作业实现秸秆地表覆盖还田与耕层混埋还田相结合的复式还田,有效解决低温冷凉区全量秸秆覆盖还田地温提升慢、播种机通过性低、出苗质量差等问题。
二、适宜区域
适于平川地、坡度小于15度的坡耕地等。
三、适宜县域
区域内≥10℃活动积温范围2000 ℃~2500 ℃的县市,主要包括:梅河口、永吉、蛟河、磐石、桦甸、东丰、东辽、辉南、柳河、抚松、靖宇、延吉、图们、敦化、龙井、和龙、安图、长白、临江等。
四、自然条件
(一)适宜降雨量
年均降水量600mm以上。
(二)适宜土壤温度
秋季封冻前或春季土壤化冻10cm深后。
(三)适宜土壤湿度
雨水充沛、低洼易涝地块及时耢雪散墒,土壤相对含水量在20%—25%(不高于25%)作业为宜。
五、秸秆还田利用量
(一)技术还田率
秸秆耙混还田为全量秸秆还田,还田率为100%。
(二)亩均还田量
亩均还田量730kg。
六、技术流程图
七、实际操作图
八、技术要点
(一)玉米收获秸秆粉碎
机械收获玉米的同时将秸秆粉碎,并抛撒于地表,秸秆粉碎长度≤10cm,如秸秆长度未达到标准,可采用秸秆粉碎机进行二次粉碎,秸秆粉碎后应抛撒均匀,无明显堆积,无明显漏切。
(二)秸秆混埋还田
在土壤封冻前,耕层土壤含水率在20%—25%之间时,采用松耙联合整地机或灭茬缺口圆盘耙作业,沿对角线或与垄向呈30°角交叉耙地2遍,耙深16—18 cm。旋耕(耙)深度≥ 15 cm,垄宽110—130 cm或60—70 cm,低洼易涝地应起平头大垄,垄高15 cm左右,防止秸秆集堆。漫岗地可不起垄,采用平作,春季直接播种。作业后部分秸秆和根茬混埋于耕层土壤中,其余秸秆裸露在地表(地表裸露秸秆小于总量的1/3),无明显堆积、集条。
. (三)种床整理
翌年春季在已完成深耕混埋作业的地块,土壤解冻深度达到10cm深时,采用圆盘耙进行种床整理作业,作业深度为6—12cm,作业后地表平整、土壤细碎;如需散墒提温,可适当增加作业深度。
(四)播种
1.播种方式。可以平播或垄播,播种时采用免耕播种机或配置圆盘开沟器、拔草轮等装置的精量播种机播种。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环节。由于耕层土壤中分布秸秆较多,应采用镇压效果好的播种机进行播种
2.品种选择。要选用增产潜力大、抗性好的中早熟品种。
3.播种时间。春季,耕层5cm深的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即可播种。一般在4月25日—5月15日之间。
4.种植密度。播种量按计划保苗株数增加10%,播种并镇压后一般覆土厚度为2—3cm,推荐保苗率为6.5—8.5万株/公顷。
(五)田间管理
1.化学除草。选用广谱性、低毒、残效期短、效果好的除草剂,进行全封闭除草。
2.主要病虫害防治。依照当地植保部门监测预报或灾害发生情况确定,病虫害防治在发生初期进行;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按照药品的使用说明书使用,采用机械化喷洒液体药剂。
3.苗期深松。在玉米拔节前,采用深松追肥机进行深松,并将化肥追施于苗侧,深松深度应大于30 cm。深松频次视土壤状况而定,如土壤结构良好,3年深松一次;如土壤板结,需隔年深松一次。
4.收获。选用玉米联合收获机,进行玉米果穗收获或籽粒收获;果穗直收要求玉米籽粒含水率<35%、果穗下垂率<15%、茎秆含水率<70%、植株倒伏率<5%;机械化籽粒直收要求玉米籽粒含水率<25%。
九、注意事项
(一)选用质量好的秸秆粉碎机,尽量将秸秆长度粉碎至10 cm以下,以保证后续耙地作业效果。耙混还田耕整地作业时应合理把握作业时机,正确选择作业机具,严格控制作业质量。
(二)秋季秸秆混埋还田作业应在土壤含水率20%—25%以下时尽早实施,避免温度过低,土壤上冻,机具无法正常作业。
(三)秋季进行秸秆混埋还田作业时,作业速度应保证在8km/h以上,作业后秸秆混埋均匀,混埋深度不低于15cm,地表秸秆分布均匀,避免集条、拖堆。
(四)春季种床整理作业宜在土壤化冻深度达到10cm时,尽早作业,如需散墒提温,可适当延后作业时间。
(五)春季种床整理作业要保证作业速度不低于10km/h,作业深度6—12cm,作业后地表平整度应不大于3.5cm,地表秸秆分布均匀,碎土率应达到85%以上;如需散墒提温,可适当增加作业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