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生长中后期是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可显著改善大豆生长环境,增强抗逆能力,促进干物质积累,为大豆单产水平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一、及时中耕
在大豆初花期要抓住有利天气及时中耕,清除田间杂草,配套深松中耕,增加土壤通透性,防止土壤板结。
二、合理追肥
根据大豆长势情况,如发现大豆长势较弱或出现脱肥现象,可追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在大豆初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含氨基酸及硼、钼等中微量元素的叶面肥,配合杀虫剂、杀菌剂喷施2-3次,保花、保荚、促早熟。
三、及时化控
大豆初花期至结荚期是大豆进行控旺的关键期。如果发现大豆植株有徒长趋势,应及时采取化控措施,利用高杆喷雾机或无人机叶面喷洒多唑·甲哌鎓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壮杆矮化植株、防止倒伏。
四、病虫害防治
在大豆的病虫害防治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合理利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一喷多促”作业,在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同时,选用合适的杀虫剂和杀菌剂防治大豆病虫害。作业时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用药,确保用药安全。
1.大豆病害防治。大豆根腐病重发区可选用氟环唑、嘧菌酯、精甲霜灵等药剂喷施茎基部;防治病毒病需及时防治刺吸类害虫,可结合喷施氨基寡糖素等植物诱抗剂进行预防。
2.大豆虫害防治。食叶类害虫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喷雾防治;刺吸类害虫可选用吡虫啉、高氯·吡虫啉、噻虫·高氯氟等化学药剂,或苦参碱、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喷雾;大豆食心虫成虫盛发期可选用性诱剂诱杀,产卵初期可释放赤眼蜂灭卵,初孵幼虫可选用氯虫·高氯氟等化学杀虫剂防治。
五、防御自然灾害
1.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开花期(需水临界期)天气干旱,土壤墒情差要及时补水。有水肥一体化设施的要及时滴灌补水一般20-25m³/亩,保持土壤湿度70%-80%。鼓粒期滴灌补水15-20m³/亩。
2.遭受涝害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清理田间沟渠,尽快排水降渍,消除渍涝。
3.如遇雹灾,若大豆顶端或生长点没有被打毁,植株还留下部分叶子,就可保留受灾大豆田,增加中耕次数,及时追施速效肥,植株恢复生长后,再酌情进行根部施肥,促进大豆的生长;对雹灾较重、基本绝收的地块,应立即种植其它早熟作物。
六、收获与贮藏
大豆机械收获应选择在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进行。人工收获应在大豆落叶达90%时进行,要求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
大豆收获后应及时进行贮藏。贮藏前应对大豆籽粒进行清选,以降低含水量和杂质含量。含水量必须在13%以下,贮存温度应低于20℃、空气相对湿度应低于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