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水稻正处于拔节至孕穗期,是水稻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整体长势较往年生育期略提前。各地要根据当前长势,做好田间管理、防灾减灾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现提出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请各地参照执行。
一、加强田间管理
(一)水分管理。拔节期-孕穗期应保持3~5cm浅水层。如连续3天最低气温17℃以下,水层应加深到15~20cm,避免发生障碍性冷害。抽穗开花期后宜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法,控制水分,既满足灌浆对水肥的需求,又能达到增气促根,以根养叶的目的。成熟后期生理需水下降,一般在收获前10-15天前断水。
(二)养分管理。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作物长势合理施肥。对出现脱肥症状的地块,要早施、多施穗肥;对贪青晚熟、长势过旺或发生稻瘟病的地块,要晚施、少施或不施氮肥,以免引起穗颈瘟。齐穗后根据长势酌施粒肥或喷施叶面肥等。
二、科学减灾增产
针对洪涝灾害,要排水晒田,提高地温,喷施杀菌剂、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促进水稻恢复正常生长。对未抽穗的受灾地块,喷施促进抽穗的高钾叶面肥。对已抽穗的受灾地块,喷施促进灌浆和提高结实率的叶面肥和适量植物生长调节剂,确保水稻安全成熟。
三、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现阶段应综合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化学防治时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避免对环境及稻米品质造成影响。针对前期没有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地块,可选用苏云金杆菌防治,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喷雾防治,同时兼防二代粘虫。针对稻瘟病,应在破口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井冈·蜡芽菌等药剂进行防治。针对稻曲病,应在10%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喷施苯甲·丙环唑、肟菌·戊唑醇等药剂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