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发布时间:2025-09-23 09:39:02    来源:    作者:于涵阳
打印| 字号:[         ]

农民日报丰收节特刊——吉林:岁月烟火暖人家

黑土,东北大地最深厚的底色与馈赠,它是千万年草木枯荣的沉淀,是寒来暑往间大地凝结的黑色血脉,以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为核心特色,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这片沃土既滋养出金黄的丰收,也养育了东北人踏实、豪爽的性格底色。

如今,东北人以敬畏之心护着根脉,又用巧思让当地古村落“活”起来——传统文旅带动乡邻增收,黑土美食引出乡愁记忆,民俗表演搭起展示平台,生态研学串联人与自然……黑土地与东北人就在这份“双向奔赴”中,共同勾勒出新时代的生机图景。

晨光洒在白龙村百年老宅的青瓦上,73岁的金京男正仔细地修补屋檐下被风雨侵蚀的榫卯。看着远处果树成行,稻田金黄,他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这是延边朝鲜族古村落寻常的清晨,也是“丰收中国”在边境村寨的生动缩影。

白龙村位于吉林省延边州图们市月晴镇南部,村内保存着13座特色民居。这里的房屋没有一根铁钉,全靠榫卯咬合的房梁,历经144年风雨仍笔直挺立;屋脊两端的莲花纹雕刻,虽经岁月打磨却依旧清晰,那是朝鲜族对“洁净吉祥”的信仰;雪白的墙壁是用黄泥混合稻草抹就,每年初春村民都会重新粉刷,这一习俗在村里延续了百余年。

“你看这木柱,外实中空,雨天能快速排水,老祖宗手巧啊。”金京男抚摸着老宅的木柱,眼里满是自豪。2009年,退休后的他主动挑起老宅修缮的担子,为了还原最真实的朝鲜族建筑细节,他骑着自行车跑遍周边村镇,走访近百名耄耋老人,手绘了30多份老宅结构图。

村民朴美善是村里的民俗讲解员,她记得小时候奶奶总说“泡菜要腌足四十九天,做人要踏实四十九年”,如今这句话成了她向游客讲述的“民俗哲理”。“我们要守护老宅的根,更要守住祖辈的精气神。”朴美善说。

九月的白龙村,稻田像铺了一层金色的绣毯。村民们穿着传统的“则高利”和“契玛”,一边唱着欢快的《丰收歌》,一边踩着打谷机收割水稻。“今年雨水足,估计稻子亩产能比去年多两百斤!”村民金哲秀捧着饱满的稻穗,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这些稻谷一部分留作口粮,另一部分则送到村里的米酒坊,酿成清冽的朝鲜族米酒。

在这座号称“百年部落”的村庄里,游客白天可跟着村民学做打糕、品尝特色美食,傍晚则能随着农乐舞表演队的鼓声跳民族舞。据介绍,去年全村旅游收入突破3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较上年翻了一番。

延边州是祖国的边疆,也是民族村寨振兴的希望沃土。在这片黑土地上,98个边境朝鲜族村寨正以不同的姿态,描绘着丰收的多彩画卷。

从白龙村沿着图们江往下游走,就到了“朝鲜族风情示范村”马牌新村。村民李春日对记者说:“政府不仅帮我们改了厕所、修了水泥路,还教我们种有机蔬菜。”现在她种的小番茄、黄瓜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各地,一年能多赚2万多元。

来到“东方第一村”防川村,这里的花海、观光小火车、民俗商业街成了游客的必打卡地。在村民俗文化馆里,游客可以看到朝鲜族的传统农具、服饰、乐器,还能观看《阿里郎》歌舞表演,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村民袁振航把自家的朝鲜族房屋改造成民宿,去年收入了5万元。近年来防川村每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村集体分红达到20多万元。

如今,美丽的延边正展现着朝鲜族古村落的丰收图景:有百年老宅里的文化传承,有稻田里的金色希望,有村民脸上的幸福笑容。边境线上的古老村落,正以温暖与希望、底蕴与力量书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