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辽市玻璃山镇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不断夯实特色产业根基,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为推动丹参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玻璃山镇探索构建了“示范基地+专家+农技人员+辐射带动户”“土地流转+责任制”“订单式种植”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并配备浇灌井、农药残留检测机等现代化生产保障设施,有效推动丹参产业聚拢发展。目前,全镇丹参示范种植面积达30公顷,保底收入超80万元。
玻璃山镇常态化邀请丹参种植专家、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示范种植地,通过现场教学、答疑解惑的方式,向村民传授种植技巧;同时围绕施肥、灌溉等丹参日常管理维护环节,开发弹性工作岗位70余个,既解决了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又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产业发展已带动100余户种植户增收致富,形成“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该镇积极对接乡贤资源与本地企业家,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引导等方式,激活社会资本参与热情,不仅有效调动了村民种植丹参的积极性,更助力拓宽丹参销售渠道、加强产业宣传推广,为打造玻璃山镇特色丹参品牌奠定基础。
作为当地丹参产业发展的“领头雁”,玻璃山镇鑫源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合作社的丹参种植基地项目投入成本约为每公顷5.2万元,预计年产优质丹参每公顷2.3万公斤,保底收入超过60万元。在推进规模种植的同时,项目用工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参与生产,每户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并为农闲期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种植期日常用工可达150人。
“丹参种植,给村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合作社负责人殷梁感慨道。在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每年都出动收割机、拖拉机、免耕机、无人机等设备,为困难家庭免费收割、耕种、病虫害防治服务,年均免费服务面积达20多公顷;定期举办农业技术指导讲座,对参与培训的困难家庭成员一律免收费用;优先安排困难家庭有劳动能力人员到合作社务工,切实增加其经济收入。
丹参作为活血祛瘀的中药材,近年来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得益于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玻璃山镇的丹参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还具有积极的生态效益。其根系发达利于水土保持,多年生特性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符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谈及未来规划,殷梁表示,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丹参等中药材种植规模,以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进来,携手推动丹参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群众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共享红利,共同迈向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