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备种耕耘下地殷。”
春日的吉林大地田畴万顷,沃野复苏。村民们抢农时、忙农事,吹响耕耘希望的号角。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吉林的首要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端牢中国饭碗。吉林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胸怀“国之大者”,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田长制大格局,持续完善全流程、全链条、全覆盖农田保护机制,切实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守良田 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
粮食丰收靠什么?土地是保障五谷丰登、粮食安全的根基。地之不存,粮将焉附?
地处世界黑土带核心区、“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的吉林,用全国4%的耕地,产出了6%的粮食,提供了10%的商品粮。全省耕地面积1.12亿亩,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过800亿斤,位居全国第四,单产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位。
“优粮”成绩单的背后是吉林对沃野良田的坚决守护。
如何把关系群众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建设好、改造好?吉林坚持高位推动、综合施策,在耕地保护、管控、考核、监督等环节多管齐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占补平衡管理,积极提高耕地质量,以“长牙齿”的硬措施推动田长制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严守住耕地红线。
2021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意见》,提出建立“统筹在省、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体系。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政策文件。
2022年6月,省田长制办公室制定印发“总田长+总检察长”、网格化监管、督察督办、信息公示等7项田长制配套制度,进一步保障了田长制全面铺开。
2023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田长制暨耕地保护工作视频会议,聚焦“划、护、建、用、管”五个关键举措,完善全流程、全链条、全覆盖农田保护机制。省、市、县三级设总田长,乡、村两级设田长。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三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田长从保护好耕地就是保障好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迅速行动、细化部署、压茬推进,切实把田长制各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护良田 让每一寸耕地都有“守护人”
田长实地巡田看,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看”, 打通耕地保护机制“最后一公里”。无论是土地撂荒,还是乱占耕地,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
春分时节,记者走进梅河口市李炉乡,看到各交通要道、田间地头设立一块块“田长制”标志牌,标示着保护区域、田长姓名、工作职责等信息,确保每块田、每块地责任到人。
村级田长周军正在巡田,查看耕地里是否有盗采黑土、栽树、挖塘、乱搭乱建等破坏耕地行为。
“日常每周我会在村里巡查两次。马上要春耕了,我更是每天早上起来和晚上睡觉前必须在田间走一圈,不能耽误乡亲们种地呀。”在连山村当村支书多年,如今作为村田长制负责人的周军深感责任重大。
村级田长由于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一线,利于源头管理,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田长制网格化管理体系最小单元,村级网格长和网格员直接面对田间地头,在发挥监管职能的同时,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苗头性问题。
当地还借助数字化云平台,让常态化监管更加高效便捷。田长在巡查中如发现涉嫌违法占地行为,可及时通过手机标注其位置,上传到省自然资源执法监督网格化监督系统,并经过进一步核查,通知包片副田长和农户整改。
“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软件巡田应用全覆盖,建立了田长制督察执法网格化监管体系,将各级田长巡田全部落实到位,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监管格局。” 梅河新区自然资源局国土资源管理科科长王海君说。
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如今,吉林全面推行“田长制”, 设立总田长156名、田长9787名,覆盖328个乡镇、3812个村。让每一块黑土耕地都有田长管,都有守护人,都得到有效保护。
建良田 唤醒“沉睡”耕地后备资源
农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科学有序推进西部地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提升耕地数量以及耕地综合产能,方能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人勤春来早。在大安市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项目的改善水田三标段项目区内,1200公顷耕地增施有机肥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钩机、铲车、抛粪机齐上阵,将3.6万吨有机肥全部抛洒完成,唤醒长期“沉睡”的耕地后备资源。
“一年改良三年培肥,四年下来每公顷抛洒140吨有机肥。2023年,改良后的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1万斤以上。按照这个效果,4年之后每公顷达到1.5万斤没有问题。”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自信满满。
耕地进出平衡、占补平衡,前提是要有质量可靠的后备土地资源。吉林坚持“以水定地”,科学谋划、系统组织、统筹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工作,引进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探索盐碱地治理方式,采用物理化学等技术手段,逐步降低土壤盐碱度。
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如今硕果累累,由白变绿,成为吉林粮食产量新的增长极。
“2023年,我省实现新增水田25.4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800斤,增加粮食产量近2亿斤。”省自然资源厅工作人员说,今明两年,全省将开发治理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60万亩以上,持续写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篇大文章。
奋楫扬帆风正劲,勇立潮头逐浪高。吉林将矢志不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抓粮食、耕地、良田,紧扣使命、责任、担当,踔厉奋发,笃定前行,奋力谱写“田长制”新篇章,不折不扣守好亿亩农田,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多吉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