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应从政策、企业、进口等方面,完善粮食稳价调控机制,统筹抓好粮食收购和市场调控,积极应对粮食价格下行压力,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
新春佳节临近,老百姓关心粮食数量够不够、品种多不多、质量好不好,也关心价格稳不稳。应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统筹做好粮食收购和市场调控,完善粮食进口与生产协调机制,推动粮食产业发展,努力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给农民顺畅售粮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为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提供有力支撑。
去年以来,国内粮价出现了一定程度回落,主要是粮食丰收、需求疲软,粮食出现阶段性供求失衡。最近两年来,国际市场粮价处于低位,尤其是国际小麦、玉米、大豆价格跌到了此前高点的一半左右。伴随国际粮价大幅震荡,国内粮价也有波动。粮食价格过低,会影响农民种粮收益,不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应完善粮食稳价调控机制,统筹抓好粮食收购和市场调控,积极应对粮食价格下行压力,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
政策层面,统筹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发挥政策性收储的支撑作用,提高粮食稳价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大储备粮收储轮换力度,保持合理挂牌价格,库点能开尽开,多收快收,有效发挥储备轮换市场的引领带动作用。高效落实储备增储任务,增加小麦、玉米等品种收储规模,积极发挥稳市场、稳预期作用。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在河南、江苏、黑龙江、安徽等符合条件的主产区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对稻谷价格形成有力支撑。
企业层面,新季秋粮上市以来,中储粮集团、中粮集团、中国中化、供销集团、国投集团、北大荒集团、象屿集团等大型粮食骨干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在解决农民售粮问题、促进粮食顺畅流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粮食流通的主力军、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载体,大型粮食骨干企业应继续强化责任担当,服从服务于粮食宏观调控,结合自身收储、贸易、加工等实际,合理安排收购活动,始终在市、均衡收购,活跃市场购销,不断释放积极信号,促进市场逐步回稳,市场预期稳定向好。
进口方面,完善粮食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精准把握粮食进口规模和节奏,避免粮食进口规模过大冲击国内市场。近年来,我国构建起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互补协调配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国内粮食生产稳定供应为主,进口主要用来调剂余缺。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了1.4万亿斤的新台阶,中国碗装了更多中国粮,但饲料粮供需存在缺口,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以满足国内需求。面对当前国内粮食供应压力,控制粮食进口规模是有效应对之策。从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看,2024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58亿吨,同比减少2.3%,小麦、玉米和大米进口量均大幅下降。
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是畅通粮食产销循环的有效途径。我国通过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在市场树立起优粮优价导向,形成优粮优购收储格局。各地充分发挥粮食加工引擎作用,拉长粮食产业链,深挖粮食产业价值,让每粒粮食都长成“产业树”,带动粮食就地加工转化,引导种粮农民向“种得好、产得好、卖得俏”转型,推动主产区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不断提升粮食附加值,一粒粮食可以变成几十种、几百种甚至几千种产品,身价上涨几倍乃至几十倍。因地制宜举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产销洽谈活动,加强产销衔接和农企对接,促进粮食跨区域高效顺畅流通。
良好的市场秩序对于稳定粮价至关重要。在一系列收储调控政策支持下,国内粮食市场呈现企稳回升态势。面对粮食行业存在的“恶性价格竞争”现象,应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类涉粮违法违规行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有力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