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辗转火车、汽车,冒着严寒来到辽宁葫芦岛市绥中县祝家沟村。“去年葫芦岛市遭受严重洪灾,我心里一直牵挂,春节前来你们这里看一看。”
每到新年之际,总书记都牵挂着困难群众,惦念他们能否过个好年。也不只是春节前夕,在那些春种秋收的关键节点,在那些普通平凡的日子里,人们总能在田间地头见到大国领袖的身影。过去一年,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山塬,从海河之津到云梦泽畔,他多次走进农村走到农民身边,话农事、访农情,关切叮嘱“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衷心祝福“乡亲们的生活像苹果一样红红火火”。
牵挂深深,嘱托殷殷,给人温暖,予人力量。那一串串乡间足迹,奔着农民的喜怒哀乐而来,踏着对大国“三农”的深邃思考而去,含着“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的深厚情怀,也印证着大国领袖与农民群众风雨同舟、心手相牵。
从梁家河到中南海,始终不改劳动者本色,走在农民中间他自在从容,农民和他在一起倍感亲切
11月,湖北嘉鱼县潘家湾镇,甘蓝连片,满目青翠。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田埂走进菜地深处,和菜农叶祥松攀谈,临走前微笑着探身向前,伸出手来。老叶迈前一步,紧紧握住了总书记的手。
两双手握在一起,分外熟悉亲切。和老叶一样,另一双手也干过农活重活,磨出过血泡老茧,却宽厚温暖,同样充满了劳动者的力量和韧劲。
这份力量,根源于黄土高原上的七年磨砺。在陕北梁家河,青年习近平学会了种地、打坝、挑粪,很快就过了劳动关,成为种地的好把式。他和村民一起出工干活、搭伙吃饭,心理上更亲近了,不再感到“孤独”。乡亲们保护他、拥护他,他在劳动中懂得了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
走出黄土高原的沟沟峁峁,劳动底色也不曾褪变。一张拍摄于30多年前的老照片流传很广,那是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扛着一把锄头在田间地垄同群众一起劳作。2024年4月,北京通州区潞城镇,他也是以这样的姿势,娴熟地拿起铁锹扛在肩上,大步流星走向植树地点。
劳作磨炼了他的意志,淬炼了他的心性,让他不管走到哪里,始终保持着农民的质朴本色。
对农村的农时农事,他十分熟悉。
“南方不插五一秧啊!”3月,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里,他的一句话引发在场种粮大户、农技人员会心一笑。大家没想到,他不仅了解北方庄稼,连南方农谚时令也很清楚。
俯下身子按按菜心,剥粒大豆细细咀嚼,捧束麦穗凑近察看……行走阡陌间,他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农民那样,打量作物的长势,估摸地里的收成,因为他“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是种庄稼出身”。
对农民的劳动成果,他格外珍惜。
“我在农村插队时,扛麦子都不能换肩,换肩抖一下,麦子就会掉下来浪费了。”听取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他谈到粮食损失浪费问题,指出现在粮食损失还有不少在机收上,要改进机械,避免粗放作业。
这些年,他一直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推广“光盘行动”。体会过农业生产的艰辛,感受过农民群众的辛苦,他深知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和农民交谈相处,他亲切真诚。
初秋9月,他走进甘肃天水花牛苹果基地,和农民唠起了嗑。问灌溉、问施肥、问授粉,他问得全、问得细。一位戴草帽的大姐自豪地说:“孩子们都有出息,‘掌柜的’也能干,日子可红火了。”
一问一答,你来我往,就像拉家常一样温馨自然、轻松惬意。因为始终把自己当作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他走在农民中间总是那么自然随和,农民簇拥在他周围,掌声和欢笑声响彻久远。
对待农民群众,他尊重敬重。
2月,天津西青区第六埠村。洪灾过后,菜农郝健盖起了新的大棚,嘴里念叨着,特别感谢党和政府,大棚修复、补种抢种,很快就恢复了生产。他紧紧握住老郝的手:“我们应该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丰富了春节的‘菜篮子’。”
农民感恩国家的帮助,领袖感谢农民的付出。在他眼里,是农民端稳了“中国饭碗”,让大国崛起更有底气,他们更值得尊敬。
心有所系,行有所至。走过一条条田埂小道,钻进一户户农家村舍,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从过渡衔接到乡村振兴,人民领袖的手始终和农民紧紧握在一起。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读过郑板桥的名诗《竹石》,习近平总书记改写了前两句,以此作为自己上山下乡的最深刻体会。或许,这也是他当好“人民的勤务员”的座右铭。
从劳动人民中来,到劳动人民中去。不管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
在国家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到田间地头、农民群众中寻找答案
“还有什么希望和要求吗?”“还有什么需要党和政府关心帮扶的事?”……进村入户,拉着老乡的手,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心中谋划的是如何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让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年。“三农”就站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口,望得见远方航船的桅杆尖头,但越向其靠近,风愈急,浪愈大。
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唯有依靠改革的办法破解。向哪儿改、改什么、怎么改,需要到人民群众中找答案。
“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在《之江新语》一书中,习近平同志如是说。他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
20多年前发轫的“千万工程”即是如此。若没有那118天跑遍浙江11市25县的密集调研,没有对农村问题抽丝剥茧的深入思考,就没有后来“千万工程”的孕育实施,更没有今天之江大地万千乡村的美丽蝶变。
2024年,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步履不停。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如何在深化改革中把准方向、守牢底线?那些源自田间地头的细致观察、深邃思索,我们在天安门上的决策部署里,一一听到了“回响”。
春和景明,山城重庆。他走进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城市更新改造和社区治理情况。到地方调研,既看农村的乡村振兴,也看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把两者放在一起“看”,心中擘画的是如何下好城乡融合“一盘棋”。而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正是最好的“样本”。
——3个月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专辟一章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行部署,指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由此起笔,以城乡融合为突破口,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壮阔画卷,在中国大地上徐徐铺展。
春耕时节,三湘大地。他走进农田深处,询问种粮大户的收入,关心“90后”返乡种粮大学生“打算继续干下去吗”。听到小伙子说国家对种粮的支持力度很大、越干越有劲,看到港中坪村农民丰产又丰收,他十分高兴。“我常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我们14亿多人靠谁都不行。现在生活好了,也千万不能忘记这一点。”
——岁末年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他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响鼓重槌,振聋发聩。农村改革有方向、有原则、有立场,不管怎么改、改什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不容有失。
盛夏时分,贺兰山下。他关切询问起闽宁镇的近况。27年前,正是西海固的贫困景象使他深受触动,下定决心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多年过去,听闻闽宁镇现在建设得很好,有了特色产业,“移民吊庄”变成了出葡萄美酒的好地方,他深感欣慰。
——5个月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他娓娓道来:“中国脱贫历程表明,本着滴水穿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恒心和奋斗精神,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这是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中国的减贫奇迹令世界瞩目,也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综观一域,筹谋全局;登高望远,脚踏实地。在行进中思考,论证后谋划,他是知行合一的行动派,是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大国领袖卓越的治国智慧、深远的战略眼光、非凡的改革魄力,也必将引领我们走出一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开启大国“三农”砥砺奋进的崭新篇章。
人民领袖心中,既有复兴伟业的壮阔蓝图,也有千村万寨的柴米油盐;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
“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不断过上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
“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
……
朴实的话语,映照着一切为人民的如磐初心,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踏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的,还是乡亲们的获得感。
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深刻改变了中国农村,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它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显著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大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然而,与农民农村为我国城镇化作出的巨大牺牲贡献相比,与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优先覆盖满足相比,他们分享到的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还不充分、不均衡。如何让广袤农村地区、5亿多农村人口在改革中享有更多获得感,如何让这份获得感更加真切、更具含金量?总书记念兹在兹,牵挂于心。
大国领袖的牵挂,无微不至,无所不包。大到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小到“一老一小”的吃穿住行,村里的大事小情、家中的急难愁盼,农民的物质收入、生活的幸福指数……事无巨细,样样关心。
老人有没有优质养老服务?走进村里的养老服务驿站、卫生室,他摸摸被褥薄不薄,问问饭菜是否可口,嘱咐老人们照顾好身体,活个大岁数,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孩子有没有好的学校可上?在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他细细察看食堂饭菜、宿舍热水,驻足欣赏孩子们的书法作品。临走时,还注意到班里的“小眼镜”,特意叮嘱大家要注意保护好眼睛,加强体育锻炼。
农民能否实现家门口就业?福建东山岛澳角村,他饶有兴致地向渔民打听渔获品种、价格销路。得知不少海产品购销两旺,村民收入不断增加,他很高兴,勉励村级党组织要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大国领袖的牵挂,既聚焦农民身边的“关键小事”,也回应发展中的多元诉求。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日益品质化,诉求更加多元化。自家小环境搞好了,家庭收入上去了,还希望村庄更宜居、乡风更文明,盼望精神世界更充盈、生活环境更和谐。
“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山东之行,他深入了解日照如何打造阳光海岸绿道,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他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守护好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社会治理的重心应该放在基层。”安徽之行,他专程走进桐城古城内的六尺巷,感悟代代相传的良好家风,指出要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大国领袖的牵挂,也不只是对农民群体的普遍关怀,还是对每一个鲜活个体的真情流露。辽宁绥中县祝家沟村王宝维家房子被淹后损失了多少?湖北嘉鱼县四邑村熊成龙收入如何?天津西青区第六埠村杜洪刚家的老人有没有医保?人民领袖心里,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也不能落。
目之所及,都是农民冷暖;心之所念,皆为农民福祉。
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喜庆的福字贴满门窗。辛勤奔波了一年,此时此刻,人们尽情品味着阖家团圆的欢乐与幸福。“你们的希望也就是我们的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幸福生活过得更好。”人民领袖的深情关怀、亲切慰问,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大江南北。
蛇年将近,春归在即。宅兹中国,福满乾坤。新的一年,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向前,相信所有的希望都会如期而至,所有的梦想都能如愿以偿。未来的日子,定会越过越好,像那糖果一样,甜甜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