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辖区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75.37万人。省会长春市,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金融和交通中心,是著名的“汽车城”“电影城”“科教文化城”“森林城”和“雕塑城”。
吉林省具有沿边近海优势,是全国9个边境省份之一,是国家“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吉林省东端的珲春最近处距日本海仅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是吉林乃至中国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吉林省具有老工业基地振兴优势,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石化、食品、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为五大重点产业,尤其是汽车、高铁制造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吉林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吉林省是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有自然保护区51个。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确定为“人与生物圈”自然保留地,孕育着东北虎、东方白鹤等国际濒危野生物种。
2023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农业强省战略任务,有力应对旱涝等自然灾害,全力以赴破难题、保粮食、夯底盘,保持了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新进展、稳中有新成效、稳中有新突破的喜人势头。
粮食生产实现新突破。在总产上,创837.3亿斤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6%,高于全国增幅1.3个百分点,全国排位从多年的第5位跃升为第4位;高基数上再增21.14亿斤,居东北四省区第1位,占全国新增178亿斤的11.9%,为每个国人的饭碗多增1.5斤吉林粮。在单产上,平均亩产高达958.2斤,仅位列上海、新疆之后居全国第3位,稳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在面积上,实现18年连续增长,达8738.4万亩,比上年增加60.71万亩,玉米增加112.35万亩、大豆增加28.41万亩。
农业科技装备建设实现新突破。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首次筛选出耐密耐盐碱品种88个,8个玉米品种亩产“超吨粮”;首次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试点101.3万亩,超过国家任务7.31%。黑土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协同并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历史新高,达到791.2万亩,完成率209%,从多年居后跃升为全国第3位;保护性耕作面积3700万亩,居全国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2.8个百分点。农机装备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乡村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28.02亿元,同比增长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1644.75亿元,同比增长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园艺特产业,产值1570亿元,同比增长2.6%;人参、鹿茸产量居全国第1位;黑木耳产量居全国第2位。畜牧业,猪、牛、羊、禽肉产量增速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个、4个、7.1个、0.1个百分点;肉牛饲养量770万头,同比增长9.9%,增速居全国第1位;梅花鹿饲养量78万只,居全国第1位。渔业,产值65.44亿元,同比增长9.2%;稻渔综合种养95.39万亩,同比增长17.2%,创历史新高。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新突破。乡村环境改善,首批打造示范村201个、美丽村995个和吉乡农创园48个;创建“干净人家”30万户;改造农村厕所4.7万户。边境村活力增强,216个边境村年往来人员和游客量超过270万人次;空心化率降至20.2%,27个村消除空心化。乡村治理水平提高,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30个;评选“四星级”以上村党组织3658个;培训乡村治理骨干540人、基层干部群众代表700人。
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能力提升,县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5557家,家庭农场5730家,同比分别增长13.3%和44.6%。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效能增强,启动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土地流转3755万亩,占农村土地确权面积的56%,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托管1950万亩,同比增长7.7%。土地延包改革试点范围扩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国家级试点由3个整村扩大到3个整乡;启动省级延包试点村14个。
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新突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达到19472元,比上年增加1338元,同比增长7.4%,增速分别高于全省GDP和城镇居民收入1.1个和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3:1,比全国2.39:1低0.46。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达到15953元,同比增长15.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7位、东北四省区第1位。